原创 清军VS太平军九江之战——坚船巨炮的对决
创始人
2025-06-25 08:32:20
0

1857年—1858年的九江之战,是一场中国古代战史的巅峰对决——清军和太平军双方动用的火力之猛烈、规模之大、数量之巨、质量之高,都堪称近代化之前的顶峰。

同时,此战也打破了“清朝火器发展相比前代是倒退”、“清军不重视火器”等一系列谣言。毫不夸张地说,此战中,交战双方所体现出的火器水平和攻防能力,远超在此之前所有的古代军队。

实话实说,如果硬要拿明末的水平来碰瓷清朝纯属胡说八道。

例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明清松锦大战,明军账面火炮数量好几千,皇太极的清军动不动几十门红衣重炮打野。

再比如,康熙年间的三藩战争,“吴三桂军火器精利”,因为离大明北京陷落只有三十多年,很多东西都可以直接归为明代遗产,所以被认定为“高水平火器战争”。

老实说,这些说法都缺乏常识。

松锦大战中明军被缴获的大部分是此类将军炮,技术粗糙。

我们暂且不拿一鸦中丁拱辰的《仿铸洋炮图说》、《演炮图说》以及对传统的铸炮方法、火药配比和炮架的改进等来对比前代;也不拿一鸦中清军铸造的万斤岸防巨炮和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炮台重创英法战舰说话。

仅看看1860年之前的清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来见识一下此时的清军对重炮的大规模改进和实战表现。

一鸦中清军铸造的万斤岸防巨炮,技术水平远超前代。

这阶段尚未开始洋务运动,洋教习、洋生产线没有掺和进来。交战双方均主要使用旧式火绳枪和前装滑膛炮作战,战术经验没有脱离传统。

一、九江之战

说实话,清廷与太平天国在咸丰时期的交手达到了中国传统火药战争的顶峰,其中,发生在1857-1858年间的九江之战堪称其中的经典战例。

1854-1856年间,太平军打穿清朝的长江沿线后,获取了清廷各地旧存及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而铸造的海量火炮,并且发展了自己的火器手工业。

虽然始终比不上清廷汲取资源的能力,太平军还是能凭借复杂的防御体系和出色的战术表现和清军保持长期的高强度对战。

当时,九江城地处长江中游,与其北岸相对的小池口、东岸的湖口形成犄角之势,均为太平军控扼,并且构筑了严密的多层次防线。

这成为卡在清军进军南京路线上的一个硬骨头。

北部小池口、南部九江、东部湖口,三地成犄角之势

太平军从不孤守城垣,他们会在城外积极加挖壕沟、壕沟线内外添建炮垒、土城形成交叉火力网,复杂的防御工事即使清军精锐也难以拔除。

1857年1月4日,李续宾率湘军陆师精英约8000人,杨载福率水师约400余艘船只猛攻九江府城。猛烈的攻势持续了六个昼夜,但只是击破、填平了一些外围工事,对于主城毫无办法。

此后,清军开始采用多层深壕沟阻断战术。清军挖掘了围城壕沟,总长度30多里,壕深接近7米,宽度则有12米。半年后,围城壕沟已达6层,清军采用分段防守、日夜巡视,将九江城三面封锁,江面则完全被湘军水师掌控。

1858年3月30日起,清军以杨载福、彭玉麟领衔的水师为主,不分昼夜用大量新铸造的仿夷炮和万斤巨炮猛轰九江城——就连火药配比也按照丁拱辰的新方。

并且,清军还通过坑道爆破的方法配合正面炮击,而坑道爆破战术正是清军在过去战事中屡试不爽的王牌绝技。

比较有名的金川战争和清廓战争中,清军便频频使用地道抵进敌人工事实施爆破。

江面红点为湘军水师,蓝色范围为九江城墙以及太平军外围工事线,下方与蓝线平行的红色线为清军包围工事大致位置,与蓝线垂直的短红线为清军地道。

1858年5月8日,九江东门地道成功爆破数丈城墙,5月12日,南门地道也被爆破十余丈。但是,太平军的防御非常及时,两次都用火药桶将准备登城的清军击退。

之后,清军通过自东向南挖掘的其他地道成功抵进城脚,直接将九江城墙爆破一百多丈(约300多米)。东西南三面的清军见势发动全面进攻,江上的水师炮船也开始猛烈炮击北面临江城墙。

自凌晨至正午,九江太平军拼死抵抗,几乎伤亡殆尽——清军攻占九江,歼灭大量太平军精锐骨干,重新夺回长江上的战争主动权。

二、双方火炮打击力量

在九江战役中,清军与太平军双方的火炮打击力量均达到了中国古代战争的顶峰。

太平军方面,他们动用过多艘搭载20门2000斤火炮的大船,外加遍布陆地防线的层层炮垒以及江面上连绵的各类炮船、炮筏,其火力相当强劲。

清军火力更为夸张:总攻九江之前,彭玉麟和杨载福的湘军水师火炮超过2000门,陆师用炮亦难以计数,基本上都是近几年大力购置的夷炮和仿造的新炮。

清军铸造的卡隆炮,为当时的欧式重炮。

太平军自铸铜炮

双方火炮数量巨大,又多围绕城防、江防工事展开争夺,因此,两边使用火药武器的战术非常纯熟,弹药消耗量极大。

以九江之战为例,自1858年3月下旬至5月19日的总攻期间,湘军水陆两师耗掉炮弹、火药各达300余吨(各50余万清斤)。

看看清军的火炮攻击有多猛:

战后,清方官员的善后勘验显示,九江城高约8米、厚约6米多的城墙被炮弹处处洞穿,炮台、月城和营房全部倒塌;城楼只有西、北两处还剩木架;东南角和东北角坍塌的城墙加起来有足足350多米,战后的城墙根直接化为深深的泥洼地。

而城外除了清军的进攻地道,还有太平军挖掘的抵抗地道,和各自的平行壕沟纵横交错,双方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三、明末清初的火器水平

反观明清松锦大战,持续数年之久,实际上展示出的火器作战水平根本无法和清军与太平军的九江之战相提并论。

明军没有足够的野战力量,只能凭借吴三桂等人打造的规模不大的精锐部队在松锦防线各城、堡、台之间与清军周旋。

而清军的炮击效果也不明显,基本上就是射击城堞垛口,爆破城墙技术也不行。孔有德让人到城脚下挖洞来埋火药,没有收得实效。

双方只是在许许多多试探性的交战中熬过了几年,最终明廷先沉不住气,驱使前线主动压上,野战不力,直接崩盘。

清军在松锦防线缴获的明军火炮数千,其中红夷炮的数量非常稀少,多是本土造轻炮。

而明粉最奇葩的一点也体现在这里——布置在城头和库房的火炮被人一锅端了,结果动辄言称大明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密集的火力——力都用不出来,还最强??

三藩战争中,双方的火力同样不能算强。

虽然清军和太平军曾挖出吴三桂军和康熙时期清军火炮来用的佳话深入人心,但这不代表那场战争就真有多高的火器水平。

清吴两军的岳州对峙更适合与九江之战对比,因为岳州前线也是水陆交战。然而,现存不够详尽的史料只是看起来热闹,细究过后发现不过尔尔。

三藩之乱岳州之战中,清军方面最大规模的火炮调动不过是4、500到1000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子母炮、百子炮这些十分轻型的火炮,红夷炮位数量稀少。

吴军方面,其防御工事水平比太平军差太远:吴军没有太平军那种高水准的城防、炮垒和壕沟线结合工事;没有炮船、炮筏衔接水陆阵地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当然,洋务运动之前,中国战场的火器水平进步仅限于规模的扩大和攻防战术的复杂化,但是,拿前代与之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林启荣死守九江,意义不大。17000太平军若能活下来,凭借林启荣出色的指挥能力,将大有用处。此时,江西、安徽都在争夺中,林启荣把17000将士撤出九江,可以灵活增援各大战场,或者跳出内线,攻打湘军老巢,开辟新的根据地。

或者,林启荣出兵皖南,猛攻祁门大营,曾国藩又岂能有活路。要知道,李世贤军团攻打祁门功败垂成,是苦于兵力不足,以及消息不灵通。

明知九江守不住,还坚持作战,这是林启荣的错误。守卫九江,为太平天国赢得布防时间,还可以理解林启荣的做法,但此时的太平天国压根就没想过在安庆进行防守。

林启荣在九江拼杀时,安庆守军并不多,也没加固城池。太平天国真正下定决心在安庆构筑防线,举行一场大规模会战,是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之后。

如果林启荣在,他与刘官芳一起合作,太平军进展速度更快,在鲍超到来之前就破门而入,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林启荣的败亡,对太平天国战局影响很大。从当时局势看,太平天国更需要的林启荣以及他麾下的17000兵马,而不是一座九江。武昌、镇江、扬州都可以放弃,撤出九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外震动。彼时,英国记者贝特兰曾受美国好友埃德加·斯诺的委托特意来到西安实...
原创 中... 全文共1630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一个 家族庞大 、 子孙兴旺的大...
原创 唐... 在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是许多中原王朝的必修课。他们把长城视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自西周以来,...
原创 刘... 刘备的家庭正在衰落,所以他不得不从很小的时候就想办法赚钱和补贴家人。但是刘备与众不同。他喜欢好看的衣...
原创 为... 自古江山英雄才人辈出,尤其是在战乱年代,为了能够享受和平安稳的日子,英雄豪杰纷纷登场。历史中许多名人...
原创 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炮火隆隆,数十万朝鲜人民军全面撕破38线,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700多年前,蒙古大军用几天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
原创 殷... 20世纪,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殷墟,被称为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因为这里已经大大小小发掘了...
原创 英... 引言 现在人们常用“运筹帷幄”一词形容十分有远见的人。《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曾记载:“夫运筹策帷帐之...
原创 顺... 前言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曾出现了众多帝王,后世也给予了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中哪一位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