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侵华日军这个词,代表的是毫无人性、心狠手辣。十四年抗战中,他们罪行累累,光是南京一座城便永远忘不了当年的惨痛。更何况被三光政策、细菌战、毒气战侵扰过的地方,大量军人战士沙场,大量百姓被无辜杀害。即使到后期败局已定,日寇却仍然不死心,堪称个个都是亡命徒。
正是因为如此,美军为避免他们的疯狂抵抗导致的盟军伤亡,才决定使用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始终不肯投降的日军,在两颗原子弹下去之后才老实,可见其死硬和疯狂。可以说,打死日军比俘虏日军还要容易一些,这句话并非开玩笑。不过世事无绝对,即使再死硬的日军,也会有那么一两个意外。
在日军队伍中便出现过这样两个意外,一个怕死得被人称作窝囊废,一个直接由大队长带着打白旗投降。怕死的那个是大阪第四师团,这支部队主要由大阪的菜贩走商组成,下辖四个连队都配有一流的武器装备。这方面堪称是精锐,然而成立没多久,便传出了窝囊废这个名声。原因是第四师团的核心第八联队,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屡次整顿还是纪律散漫。
一到要上战场,第四师团便有因为各种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气得联队长亲自坐镇医务室。出发路上还要折腾,第二师团从海拉尔到诺门坎走了四天,第四师团走了八天。还要大量人员掉队,等他们的先遣队赶到前线,苏日已经宣布停战了。用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
第二个投降的便是第41师团步兵239连队2大队,其大队长名为竹永正治,因此这件事也被称之为竹永事件。1939年新设了第41师团,这个师团编成后,长期负责山西的治安作战。1942年11月转战新几内亚,此时18军已经连续败北,情况十分不利。1944年7月后,美军与澳大利亚军调防,依然是穷追猛打。
18军最后的物资早就丢在了艾塔佩,补给也被切断,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东京大本营对此毫无办法,要求18军全体“玉碎”,其中便包括竹永正治被调过来的大队。1945年4月,又一次激战后,竹永正治带着部下50人脱离主力。自己朝着西边撤退,竹永正治底下的一个人解释说,这是因着与上级失联。
不过究竟是为何,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毕竟日本人的逻辑向来古怪。此后这群人在山中游荡了半个多月,他们在干啥没人知道,4月12日才出现在附近地区抢劫粮食。恰好村中有人跑了出去,找到了澳军,澳军便指派一个排去搜剿。双方交战后澳军击毙两名日军,结果跑出去的竹永正治大抵是彻底绝望了,有了投降的心。
在以前留下的澳军劝降书背面,写上自己投降条件,找了个棍子做成小旗帜留在原地。幸亏没下雨也没啥事,投降信如愿被追来的澳军发现,5月2日双方开始谈判。他的这支部队是全体投降,在投降之前,竹永正治召开过一次会议。说明了自己投降的心思,表示不愿意投降的,可以发一枚手榴弹作自杀用。
结果是所有人都决定投降,第二天竹永对全体向澳军投降,很快被解除了武装。一共被俘42人,其实他们的弹药还要好几百发,不愿打而投降的可能性更大。虽然说竹永队投降的人总共才42,算不得大数字,但这件事的意义非同寻常。要知道全部人一心求死,和得知能活的两种状态完全不一样,军心会被动摇。
且竹永队是二战中,日军唯一一个成建制投降的部队,此前还并未有中队以上级别投降历史。为了这件事,41师团的师团长还被斥责了,18军司令官向天皇谢了罪。竹永正治以及他的联队,从指挥官到士兵,全员的战绩都少有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