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在皖南茂林地区设下理伏,围攻遵命北移的新四军,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千余人除2千多人突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蒋介石进而在1月17日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番号,将军长叶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
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谴责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抗日、挑起内战的倒行逆施,呼吁制止内战,维持团结,共同抗日。在国际上,美国各界对皖南事变也有十分强烈的反响。
不惜暂缓援助,以表达强硬立场
第一个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揭露皖南事变的外国人,是著名的美国记者、《西行漫记》(即《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1月22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刊登了斯诺在1月21日由香港发出的事变真相的消息,引起了美国的轰动。随后,由中国返回美国的著名记者斯特朗,也把大量材料进行公布,引起舆论哗然。
美国政府在弄清事变真相后,也感到十分不满和恼火。他们立即通过外交途径,要蒋介石停止这种消弱中国抗日力量的愚蠢行为。1月29日,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向蒋介石表示:“我一向认为共产党问题,不应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的斗争。”同时,美国政府拟议援华的5000万美元也暂缓实施。
罗斯福总统派代表当面警告
为了避免因皖南事变的爆发使国共联合抗日阵线破裂,罗斯福总统特意派遣私人代表居里访华,“面呈罗斯福总统来函:我希望双方消泯歧见,更密切的合作,俾有利于对日本作战的共同目标”。居里返美后向罗斯福报告称:蒋介石采取武力解决问题,“其结果是使全中国的中左派差不多都十分厌恶国民党”。
在居里访华期间,美国国务院也于2月13日向当时正在美国寻求援助的宋子文和驻美大使胡适提交了备忘录,称“对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军队冲突的报告,美方一向极为关心。中国的统一……构成美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胡适本想辩解皖南事变的原因,美方却称,“我们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综上所述,美国舆论也好,罗斯福本人也好,都清楚地表明了美国对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极不赞成的。尽管美国对中共并不真正同情,但是却坚决反对蒋介石置抗日大局于不顾,挑起国内冲突,制造抗日阵营的分裂,进而危及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为此,美国不惜以停止援助来施压,使得蒋介石暂时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