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伴君如伴虎,君主心思难猜,在其身边行事,备受宠爱、高高在上的臣子即使如履薄冰,也大多难逃一朝遭受猜疑、身败名裂的一天。
在君主的猜疑下,曾经的光辉履历抵不住半丝嫌疑,过去的亲密关系架不住一点猜忌,最终不知及时后退的臣子总会落上反叛的罪名。
康熙年间,曾有一位猛将率清军帮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战功赫赫的他仕途本是一片光明,但是他在几年后却因为好色娶了不该娶的人而身败名裂,最终被因罪罢官,无情发配边疆。
仕途平坦
人生如此大起大落之人便是清朝的名官蔡毓荣,在遭遇发配边疆之前,他的仕途一片平坦,令无数人羡慕。
蔡毓荣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蔡士英曾在明朝时期就担任守备的职位,不过明朝的寿命没能延续多久,公元1642年,郑亲王带着浩浩荡荡的清军兵临城下,蔡士英便随着总兵祖大寿投奔清朝,并被授职为牛录章京,随着清军南征北战,立下战功。
在此之后,清军多次出征或清剿匪徒、或镇压叛乱,蔡士英都左右随行,而他的官职也在这一次次的征战中不断迁升。
公元1652年,蔡士英出任江西巡抚,当时,广西一带的土匪在浙闽地带流亡,并发展壮大占据九仙山,掠取袁州的物资,而另一边刘京等贼人受到了明桂王的庇护,盘踞在永安、安福等县。
常言道强龙难压地头蛇,这些盘踞一方的土匪已经初具规模,虽然还达不到需要中央出兵镇压的规模,但是已经对政府的治理管辖造成了影响。
不过,蔡士英没有放任这些贼人肆意妄为,
在他上任之后便于提督商议剿匪的相关事宜,在他的铁手腕下,永新、安福等地重新回到了中央的管控之下,占山为王的贼人也被悉数清剿
。
虽然在满族统治的清朝官场中,汉族人得不到重用,但能力出众的蔡士英还是在朝廷内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而他的儿子蔡毓荣的仕途更是一片坦途。
蔡毓荣初入官场便被任命为佐领,并兼任刑部郎中,不久后,他又被改授京畿道御史一职,并同时兼任秘书院学士。随后,蔡毓荣的官职在不断变更,1670年,他离开京城,成为了驻守在荆州的四川湖广总督。
平定叛乱
蔡毓荣走马上任三年后,吴三桂起兵造反,而蔡毓荣借着这次平定叛乱走上了仕途的巅峰。
在得知吴三桂反叛之后,蔡毓荣便指挥出任沅州总兵的崔世禄迅速率兵贵州,随后又派遣出任夷陵总兵的徐治都与担任永州总兵的李芝兰相继前往贵州,而沅州地区则交付给康熙派遣来的桑额驻守。
为了组织兵力讨伐吴三桂,康熙任命顺承郡为大将军,率领八旗军出兵讨伐,而这支队伍暂时驻守在荆州一带,由蔡毓荣为大军筹备物资。
次年,蔡毓荣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主要工作是招揽农民开荒种地,但此时前线平乱的战场并不乐观,吴三桂攻破了沅州,而第一批前往前线的崔世禄选择投降。
吴三桂大军势如破竹,常德、岳州、长沙等地很快就落入了反叛军之手,而蔡毓荣也因疏忽险些被剥夺官职,不过此时前线正缺带兵之人,于是康熙便宽恕蔡毓荣,命其戴罪立功。
免罪的机会来之不易,而蔡毓荣也没有令康熙失望,在蔡毓荣的指挥下,清军与反叛军多次交火,屡战屡胜。
另一边,
担任广西提督的马雄选择反叛,并写下逆书诬告蔡毓荣,称其早已带领绿营中的数千士兵奔赴岳州向吴三桂投降
。但这封书信被身为两广总督的金光祖拦下,与蔡毓荣有联姻之亲的金光祖很快便将此事告知蔡毓荣,这才使蔡毓荣躲过一劫。
除了指挥军队作战之外,蔡毓荣对于治理百姓也颇有心得,在战乱之中,他认为吴三桂已占据湖南多时,而百姓也在动乱中挣扎多日,如今政府不惜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镇压叛乱、赦免大批的罪犯,无疑是希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因此,蔡毓荣希望带兵的贝勒选拔贤明,安抚百姓,每收复一座城池便排查户口,缉拿贼人,长此以往社会便会逐渐安定下来。
1678年,在蔡毓荣的监督下,宏伟的战舰终于完工加入战场。那一年,大将军以贝勒爱新觉罗·尚善带领五千绿旗军进攻岳州,下水的战舰战力惊人,在轰鸣的炮响之下,敌寇混乱不堪,最终清军顺利斩下数千反叛军的首级,而吴三桂也战死沙场。
因罪罢官
吴三桂死后,清军势如破竹,而戴罪立功的蔡毓荣自然也得到了嘉奖,此时的他已经登上了权力的高峰,可蔡毓荣做梦也没有想到,此时的一身荣光会因自己的一点劣根烟消云散。
1682年,蔡毓荣被调任前往云南担任云贵总督。根据他的分析,云贵两省地势险要,又是国家边境,虽然当时已有4千大军驻守,但数目依然远远不够,应当再增兵一千。
此外,当初为了镇压吴三桂,云贵地区曾被划分为十个地区,但是如今叛乱已经平息,这种不利于管理的划分方式应该被舍弃,改为将云贵地区划为6个区。
此外,蔡毓荣又对云贵地区的军队、人民、赋税已经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管理,使这个曾经在吴三桂叛乱中受到创伤的地区很快便恢复了生机。可惜这样一位治理能力超群的贤明之士也没能逃脱被君主怀疑的命运。
蔡毓荣自贵州走马上任前往云南时,曾上书弹劾提督赵赖,称其死守贵州,拒绝听从调度,不过当时的议政王大臣很快指出,赵赖早已向皇帝奏明防守任务之重,确实难以遣发军队。而后,
蔡毓荣又弹劾总督董卫国,称其在战场上不听调度、延误军机
。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在作战中延误军机都是一件大事,康熙在听闻此事后连忙下令要求彻查,而调查的结果却将蔡毓荣的仕途推向了下坡路。
1683年,根据多方调查,官员们认为董卫国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更没有延误军机之罪,在官员们看来,这位大将军镇守边关,为祖国安定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众人便向康熙皇帝汇报这一结果,并提出不应弹劾董卫国。
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对蔡毓荣心生不满,诬告董卫国一事更是令康熙皇帝心生恼火,于是,蔡毓荣被皇帝怀疑是嫉妒董卫国的赫赫战功,作为惩罚被削五级。
1686年,
蔡毓荣将吴三桂的孙女纳为妾的事情被内务府的一名官员揭发
,根据刑部法规,蔡毓荣不但要被没收官籍,还应当被斩首,
不过康熙皇帝念在蔡毓荣平定三藩之乱的功劳,免去了他的死罪,但作为惩罚,蔡毓荣和他的儿子还是被发配到了黑龙江地区
。
小结:
蔡毓荣在历史中的评价是割裂的,他确实有着出众的治理能力,在清军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始终抗争在平定叛乱之战一线的将领之一,在此期间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在治理云南时,他提出的不少治理方案都深刻的影响了云南,帮助这个战乱之地走上正轨。
但同时,蔡毓荣也难逃人性之丑陋,他也有贪财好色的一面,品性较差,虽然深谙治理之道,但在攻破城池之后改不了烧杀抢掠的恶习,而这些恶习也迫使他的人生最终匆匆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