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上世纪90年代,西安某地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意外发现一个古代土坑,之后在土坑中发现了上千件刻有文字的圆形土块。当地考古队在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并封锁现场,然后进行科学发掘清理。
后来当时的考古专家在事后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介绍:这些被发现上面刻有文字的圆形土块,其实就是秦代官府文书上密封的封泥,也叫泥封,类似于西方古代文书上的火漆。而因为在秦代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这些封泥在当时是密封在竹简上的。当时秦朝政府的官方文书,都是用毛笔写在竹片串联好的竹简上,在上呈和下传之时,把竹简用绳子捆扎好,然后在绳子的打结处贴上一块圆心胶质封泥,最后加盖其所属官印。
而其用途和现在重要文件上所粘的密封条一样,都是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另外在秦代,这些官府文书的封泥被启封之后,都会被官府保存然后销毁,其原因就是防止官府的官印被民间盗刻。而此次出土的这批可能是当时的官府保存在土坑之中,没有来得及销毁的部分。此外专家还说:在对这批出土的千件秦封泥认真考证之后,其中的77件被定为国家级文物。而以加盖秦国丞相吕不韦“右丞相印”为代表的5件封泥,当时它们被发现后在场所有专家都激动的语无伦次!因为这5件封泥是秦始皇当年亲手所拆,它们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最后专家还很专业的向记者解释秦封泥的学术研究价值:他说此次出土的秦封泥涵盖了战国、秦始皇、秦二世这三个时期,所以它们对于研究秦朝帝制的产生和发展,秦朝官僚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于确定当时秦朝各县具体的地理位置有重要帮助,因此它们也被称为“秦朝中央档案馆”,有力地填补了现存秦朝文献资料短缺这一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