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唐归来!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为两个盛世承上启下
创始人
2025-06-23 23:02:09
0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宣布恢复唐朝使用的夏历,不再使用周历,这说明武则天已经准备放弃自己一手建立的大周王朝。

这年九月,狄仁杰去世,矢志匡复李唐社稷的狄阁老没能看到李显重登皇帝之位的那天,好在,他看到武则天已经在为还李唐江山而做准备。

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带着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文武百官返回长安。同时大赦天下,改元长安。第二年,武则天下令不再追究参加徐敬业和李唐诸王叛乱的人,并开始为酷吏制造的冤假错案平反。

事情如果按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当武则天离开人世的时候,帝国的权力就可以顺利平稳地回到李氏皇族手中。

神龙政变

武则天回到了长安。

二十年前,武则天和高宗李治从长安出发,由一个江湖黑老大护送的事情好像就在昨天。而现在回到长安的武则天感到孤独和不安。

她想起那些年和高宗夫妻一体,同心力,斗权臣,肃后宫,朝政清明,百姓安乐。那是多好的日子呀!这个皇宫里再也没有那个和她携手共治天下的李治了。她自己也已经白发苍苍,虽然她用高明的化妆术掩盖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但是身体一日日衰老下去,心力不足的感受只有自己能体会。万丈红尘终会有落幕的一天,自己离去见李治的日子不远了。

人生的最后日子,武则天想安心地享受生活,她这一生,做的事够多了。武则天开始怠于政事,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愈加宠爱,二张因为担心武则天死后自己的处境,拼命频频参与政事,妄图抓住手中的权力。

二张对李显重登太子之位有拥立之功,本不用如此担心,但是他们在朝廷返回长安之前,得罪了太子李显。

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议论二张被他们得知,二张跑到武则天那里告了刁状,导致李显回到东宫逼着李重润、武延基自杀,怀有身孕的永泰郡主遭受打击,早产而亡。现在他们势倾朝野,李显不会拿他怎么样。如果武则天驾崩,李显登基,他们兄弟二人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围绕二张的斗争,很难界定性质。他们先拥立太子,后害死皇孙,又和大臣斗得不可开交,作威作福、权势熏天,朝廷大臣对他们俯首帖耳,连太子、公主都对他们心怀忌惮,请封二张为异姓王。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引起了极大的民愤,大臣中有很多耿介之士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宰相魏元忠就是其中一位。

早在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的时候就得罪过二张的弟弟张昌仪,因此二张设计陷害魏元忠,导致左肃政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被贬为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县尉,不肯为二张做伪证的凤阁舍人张说也被流放岭南。

魏元忠被贬,东宫官员崔贞慎等人为他饯行,二张又借机诬告魏元忠、崔贞慎合谋造反。负责审理案件的监察御史马怀素不为二张权势所屈,直面武则天的诘责,不肯制造冤案,坚持魏元忠、崔贞慎谋反之事查无实据。案件最后虽不了了之,但诱发了一个让人不安的后果——长安三年(703年)十月,武则天带着文武百官离开长安,再次来到洛阳。

回到洛阳后,拥李派大臣和二张之间博弈不断,武则天则对二张宠爱如旧,朝臣深感不安。如若皇帝崩逝,二张在内廷作乱,将产生不可预料的后 果。为了阻止这种可能的发生,在宰相张柬之的谋划之下,以宰相兼太子右庶子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为核心力量,以除二张、清君侧、保李显太子之位为目的的政变小组成立。

政变小组策反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安插心腹进入北衙禁军,获得禁军的支持。南衙禁军是由时任左卫大将军的相王李旦管理,不需要策反。

张柬之还派人策反宫女,建立情报系统,了解宫中情况,监视皇帝行踪。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赦免自文明元年(684年)起至今获罪的在押和流放的政治犯,扬州叛乱和诸王兵变主犯除外。

武则天在寻求和解,也在为政治的平稳交接做准备。但是武则天仍然没有表达传位的意思,她长期卧病不起,身边只有二张兄弟侍奉,一旦山陵崩,结果实难预料。

对太子李显和拥李派大臣来说,情势已十分危急,张柬之等人决定发动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兵分三路,开始行动。

第一路,由张柬之本人和崔玄暐、桓彦范、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五百多北衙禁军直扑玄武门,控制入宫通道。

第二路,由李多祚率领部分禁军将领赴东宫迎太子至玄武门,与张柬之会合攻占皇宫。

第三路,由李旦和他的司马袁恕己率南衙诸卫控制政事堂和各中央职能部门,逮捕诛杀二张在外朝的党羽,稳定京畿局势。

相王李旦率人顺利逮捕二张党羽宰相韦承嗣、房融,司礼卿崔神庆,从外面封锁皇宫,迅速控制了整个京师。

但本应非常顺利被控制的玄武门,却没能拿下。

当晚负责值守的是殿中监田归道和由他管理的千骑。千骑名义上属于羽林军,实际只是挂名在羽林军中,这是一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军事力量。

百密一疏哇!

张柬之心急如焚,进不能进,退无可退。

太子呢?现在只有太子的身份能让田归道打开宫门。

太子怎么还没到?

外面李旦已经控制了整个京畿,玄武门前张柬之焦急地等着太子李显。太子在哪儿呢?

太子在掉链子!

李多祚按计划率羽林军来到东宫,只要接上太子,再到玄武门就可以了,他这一路的任务应该是最容易达成的,但是,他却遇到了这次政变最大的阻碍——太子李显本人。

李显临阵退缩,不肯离开东宫。一想到母亲,李显就害怕得双腿发软,万一事情不成,那就是滔天大祸呀!滔天大祸呀!

强烈的恐惧把他绑在东宫,动弹不得。

太子的离谱行为大大出乎羽林军将领的意料,如果太子不出面,他们今天的行为就是谋逆大罪,所有人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是来接应的羽林军将领中的一员,他先开口劝李显。王同皎说:“先帝以李唐神器托付于殿下,却遭无端罢黜,人神共愤,至今已经二十一年!好不容易历经艰难等到今天,北门和南衙禁军愿意同心力,诛杀奸佞,匡复李唐社稷,殿下怎能在此时放弃?请殿下速往玄武门,号令军队。

李显想走又不敢走,他开始给自己的懦弱无能找理由。

李显说:“奸佞理当夷灭,然而圣上正在病中,我们贸然进宫,会不会惊吓到她老人家?不如,先缓一缓,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再等下去,这些人可能连明天的太阳都看不到了!

宫廷政变,你死我活,每一秒都是生死瞬间,再让这位倒霉悲催的太子耽搁下去,兄弟们的小命全得交待。

怒火和杀机同时在众人心中升起。

右散骑常侍李湛厉声责问:“阁老和诸位将军冒着灭族的危险,为殿下尽忠。殿下为何要置我等于死地?现在将士们都在这里,如果殿下执意不去,就请自己和众将士说清楚吧!”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再不出发,这次政变最先做掉的就是你这个太子。不出发,现在就得死。出发,就算失败也能晚点死,还是先保眼前吧!李显终于走出来跨上了早已为他准备好的高头大马。他一上马,担心太子再反悔的禁军就一鞭子抽在马屁股上,骏马带着颤巍巍的老太子绝尘而去,众将士紧随其后。

张柬之这边被田归道挡在玄武门外,一筹莫展之际,太子被簇拥而来,众人大喜过望。

太子驾到,田归道只得开门,田归道不是二张党羽,这大概是他被漏算的原因,守卫宫门是他的职责,如今太子有令,他也只得开门。

太子李显一行人直奔太后所在的迎仙宫。

张易之、张昌宗听到外面有动静,出来想看个究竟,走到回廊被禁军砍杀而亡,任你是什么六郎似莲花,还是莲花似六郎,此刻也都成了死花,世间绝色就此凋零。

众人进入太后所住的长生殿,年迈的女皇从龙床上坐起,看着他们,问:“是谁作乱?”

张柬之上前一步回答:“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之令将其诛杀,恐有漏泄,未敢先行奏报。臣等在宫禁擅自用兵,罪当万死!”

武则天却没看张柬之,她的目光落在李显身上,说:“是你呀!作乱的人既已伏诛,你可以回东宫了。”

老虎垂暮,余威犹在。李显瞬间汗流浃背,想拔腿就跑,之所以没动,乃是吓到动弹不得了。

桓彦范见状上前答话:“太子安能返回东宫?昔日先帝以爱子托付于陛下,现在太子年龄已长(当时李显已经五十岁),却仍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李治)之德,故我等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于太子,以顺天意、应人心!”

武则天环视诸人,看到李湛时停下了目光,问:“你也是诛杀易之的将军吗?我待你父子不薄,才会有今日之祸。”

李湛惭愧不已,无言以对。李湛是李义府之子。

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其他人都是因为别人才坐到今天的位子上,唯有卿是朕亲自提拔上来的,你怎么也在这里呀?”

崔玄暐说:“臣这么做,正是为了报陛下之大德。”

武则天言犹未尽,却不再说话,她闭上双眼,躺回龙床之上。

她累了!

政变军队又斩杀了二张的三个弟弟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然后将兄弟五人的头颅割下,悬挂在洛水桥南岸示众。

张氏兄弟横行多年,深受百姓憎恶,一夜之间,头颅上的肉就被老百姓割光切完。

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诏,命太子李显监国,大赦天下,以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使赍玺书宣慰诸州。

第三天,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

第四天,李显第二次登基,即大周皇帝位。大赦天下,唯张易之党羽不予赦免。昔日被周兴等酷吏迫害诸人,全部昭雪平反,他们被发配为奴的子女全部释放。相王加号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李唐皇族之前被发配籍没者及其子孙全部恢复属籍和官爵。

第五天,太后徙居上阳宫,由李湛负责宿卫,实际是软禁起来。

第六天,皇帝李显率百官到上阳宫,向太后进献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第八天,以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暐为内史,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以上五人都赐爵郡公。李多祚赐爵辽阳郡王,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琅琊郡公,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其他有功之臣也按功加官晋爵。

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皆恢复永淳(682年)以前旧制。恢复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①。

武周的痕迹被逐步抹除。

神龙元年(705年),李唐归来。

双碑并立

中宗李显每十天率领文武百官到上阳宫向武则天问安,以尽孝道。

探望时,武则天“不复栉沐,形容羸悴”(《唐统纪》)。

李显看到自己的母亲突然就成了一位衰老的妇人,默默地坐在偌大的宫殿之中,十分吃惊。

武则天对李显说:“我把你从房州(今湖北省房县)接回来,就是为了把皇位传给你,张柬之这些人贪功求荣,才把我吓成现在这个模样。”

李显心中愧悔,觉得对不起母亲,泪水从他那并不年轻的脸上蜿蜒而下,他跪伏叩头,希望母亲可以原谅自己。

政变之前的正月初一,武则天赦免了除扬州叛乱和诸王兵变主犯以外,自文明元年(684年)起至今获罪的所有在押和流放的政治犯,改元神龙。

文明元年(684年)是武则天废黜中宗的那一年,武则天可能是想在这一年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把皇位传给太子李显。

神龙可能是她给李显选的年号,但李显没有等到那个时候。

或许她早料到了这一天,也在等着这一天。没人知道上阳宫中的女皇内心是空虚、寂寞,还是平静、坦然。

失去了权力的武则天以无可挽回的趋势骤然衰老。她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她作为人的生命也随之凋零。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武则天在弥留之际,遗制:“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武则天直到去世都还是武周皇帝,所以才会在遗制中“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恢复她作为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然后以皇后身份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并将自己的神主(灵位)供奉在李唐宗庙之中,享受万世祭祀。

临死之时,武则天赦免了自己的情敌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也原谅了自己的政敌褚遂良、韩瑗,她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选择了和解、放过。

次年五月,李显亲自护送武则天灵驾返回长安,安葬于高宗陵寝乾陵之中,乾陵成为唯一一座埋葬着两位帝王的陵墓。

武则天称帝之后,从未停止过乾陵的营建工作,周朝的皇帝,一刻不停地修唐朝皇帝的陵墓,这显然不合常理,合理的是她从立国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死后和唐高宗合葬的打算。

历经世事变迁,走过万丈红尘,在生命的终点,她所思所念的不再是家国天下、君位皇权,而是她和李治相遇的那天,是他们互相扶持所走过的那些峥嵘岁月。这份感情历久弥坚。

君埋泉下泥削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两位帝王之间的爱情,只有他们自己能懂。

我们对武则天的误解很多,比如乾陵朱雀门外东侧的“无字碑”相传是武则天自己所立,留下一块无字的石碑任后人评说。实际上,无字碑是中宗李显为母亲所立,碑身上已经刻好规整密布的方框,准备刻写碑文,最后没能篆刻,可能是李显觉得对母亲的一生不知道如何评价。

历史无意中造就的留白,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无尽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与“无字碑”相对而立的是唐高宗的“述圣记碑”,碑文全篇五千六百余字,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书写。在此之前帝王陵前不立碑,帝王墓内不放墓志铭。武则天开了帝王陵前树碑之先河。武则天的存在,在中国长达两千一百年的封建社会中独树一帜。现在到乾陵参观,仍能见到两座石碑遥相呼应立于朱雀门前。

两位帝王,两座石碑,高大巍峨,耸立了一千多年,历经风雨洗礼,历史的真相已然莫衷一是,不复当初,我们只能在浩瀚的史书和这些文物遗迹中窥见一点当年的蛛丝马迹。

当我们伫立于朱雀门前时,不禁想问:

如果,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不是进入唐朝皇宫,而是以李唐皇子的身份入主东宫,由太宗皇帝亲自教导,以正统承继李唐帝业,那后世就不会将她视为篡位李唐的妖人。

如果,武则天不是女性,她只是中国古代众多男性帝王中的一个,以武周时期那屈指可数的后宫人数,一定会被史官大加赞誉。经常有人以“牝鸡司晨”贬损武则天,这是绝对的性别歧视。

作为皇帝,历史给武则天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但也是历史选择了武则天,她有成为帝王的天分和能力,而她又恰好身处离皇权最近的后宫,遇到了对她信任和宠爱的高宗李治。

中宗李显对母亲的评价是:“内辅外临,将五十载(从当皇后算起),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全唐文》卷十七)

当时的大臣崔融所作的《则天皇后挽歌》中说:“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狄梁公祠碑中对武则天有“天下晏如,不让贞观之世”(《全唐文》卷七九九)的评价。

能得到当时受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士人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足以说明武则天的人格魅力。

宋庆龄先生曾说:“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族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之间的六十四年,帝国经历了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四朝天子统治,这段时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也被评价为“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这64年中,武则天的执政时间最长。

这64年,大唐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史载,唐太宗逝世后三年,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人口有380万户。到神龙元年(705年),全国人口增至615万户,人口增长近一倍。长安三年(703年),有一个官僚上疏,“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唐会要》卷二十七)

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延续了太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国户数,武德年间有200余万户,贞观年间的一次统计数据为不满300万户,永徽元年(650年)为380万户,到武则天去世的神龙元年(705年)全国共有615.6141万户。

在高祖、太宗所开拓疆域的基础上,高宗时期,伐百济、平高句丽、白江口全歼日本援军,设立安北、单于、安西、安东、弱庭、安南六大都护府,疆域达1200万平方公里,这是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如此丰功伟业,令人赞叹。

高宗、武则天泰山封禅时,东自高句丽,西至波斯,突厥、于阗、天竺、日本、新罗、百济、厨宾、乌等各国的元首和使节皆跟随前去。那会是怎样一幅天下安乐、万国来朝的盛景!

开元盛世文化开放和自信包容与这一时期所展现出的蓬勃向上、自由豪放的精神一脉相连。

这还是一个寒门庶族兴起、人才辈出的时期。高宗为打压权臣,武则天为夺权称帝,都采取了限制门阀、提高庶族地位的政策。

显庆四年(659年),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打破“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界限,给了寒门庶族子弟发展的机会。高宗时在进士科加试诗赋、首创殿试。武则天时期,进一步提高进士科地位,扩大殿试规模,“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通典》卷一五《选举典三》)武则天创立武举,这些措施完善了科举制,大大拓宽了广大寒门子弟向上发展的空间。

在选贤任能方面,武则天开辟自我举荐的途径,多次下令“咸令自举”,垂拱二年(686年)所设铜匦中延恩匦有让天下求仕之人自荐的功能。武则天时期选拔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狄仁杰、娄师德、魏元忠、李昭德、张柬之都在这一时期被拔擢起用,武则天还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建立了一个宰相人才储备库,张说、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都在唐玄宗时期登阁拜相。

在文化昌盛,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隐患: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瓦解,逃户现象严重,造成国家税收来源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武将凋零,唐初所展现出的尚武精神慢慢衰落,汉人将领越来越少,士兵厌战;酷吏政治也是一个不能抹去的阴暗面,尤其酷吏曾导致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更是不可原谅。

最大的隐患是中宗继位之后,众多势力崛起,角逐不断,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导致了多次喋血宫廷的政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从18世纪中期开始,人类社会一共爆发了三次典型意义的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能为人类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
原创 汉... 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经过了数次朝代的更换,每次朝代的兴替都无法避免战争,所谓“时势造英雄”,有战争...
原创 苏...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之滨,曾在近代德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德国在二战中战败,这里注定要被各战...
原创 雍... 清朝拥有一个可以与“开元盛世”或“仁宣之治”相媲美的超级时代,那便是著名的康乾盛世。这个名字有点误导...
原创 1... 引言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
原创 清...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意夺取一个人的生命,也可以支配一切的优质资源。这种资...
中华民国十七年贵州银币一圆 中华民国十七年贵州银币一圆,作为一枚具有深厚历史背景与独特设计的钱币,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与文化价...
原创 秦... 历朝历代,从开国奠基,到最终一统天下,最艰难最漫长,莫过于秦朝。 秦国从建立,到最终统一天下,一共花...
原创 清... 在清朝年间,有一位两江总督特别喜欢吃白菜,几乎每天餐桌上都会有一碗大白菜,在雍正皇帝知晓之后,直接下...
原创 日... 14年抗日,在日军铁蹄下, 我泱泱中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大半个中国都落入敌军之手 。 三十个省份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