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拥有一个可以与“开元盛世”或“仁宣之治”相媲美的超级时代,那便是著名的康乾盛世。这个名字有点误导人,看起来好像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联手缔造的辉煌,毕竟他们在位都超过了六十年,然而其实夹在中间的雍正帝才是功不可没,他的承上启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位的13年是无限丰盈的13年。
传说雍正帝在位时整日忙于政务,无暇顾及声色犬马,甚至连北京城都未曾出过。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作为雍正帝为国为民操劳的舆论证据。今天小解主要讲雍正为黎民百姓所做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废除贱籍制度。
贱籍制度不是清朝首创,而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一项传统。这种制度将民众的身份分为了三等,分别是军籍、民籍和贱籍。军籍容易理解,民籍是指士农工商,即读书的、种地的、做工的、经商的四大类,而贱籍就是指除了以上两籍之外的户口种类。
贱籍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治民制度,因为它规定身处此类的人不能从事其他行业,也不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试图改变命运,更不能与其他籍的人通婚,并且世世代代如此,不得变更。这无疑是将他们的一生直接锁定在了户口上。
贱籍制度与《冰与火之歌》故事里的一个细节很像,那就是铁群岛的“贱民”,他们被其他王国的人瞧不起,社会地位低微,并且命运都被写在了基因里、写在了名字上,无法改变,是被人唯恐躲避不及的对象。
和铁群岛的居民相似,清朝的贱籍群体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渔民,靠出海寻找海洋的馈赠为生,一生几乎漂泊在海上,不得上岸居住。历史上被治罪官员的后人同样属于贱籍,从前只有爵位世袭,宋朝以后这贱籍也变成了世袭。还有一部分贱籍是从事特殊行业的人。
毋庸置疑,这种制度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对治国治民有不少弊端,所以雍正帝上位不久便开始深思熟虑此事,终于看准时机废除了贱籍。他将原来属于贱籍的人归入了民籍之中,并赋予了他们与民籍同样的权利和地位。如此一来,底层百姓的人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穷人可以通过更多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
当然这还远远没有达到雍正帝最大化利民的标准,他还在康熙帝赋役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改革,彻底废除了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在古代,每户家庭需要交纳的税赋是非常多的,而且人丁与土地分开征收,土地称税,人丁称赋。把税赋交完,家里也就不剩多少粮食了,负担很重。
康熙帝对此提出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举措,将每户的赋税定为了固定额度,如果今年你丰收了,那么国库也不会多要你的,你得到的就越多;雍正帝在此基础上再作优化,将人丁税摊入地亩,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使大量农民获得了实际利益,此是为摊丁入亩。
雍正帝的多次犀利出手,正是贯彻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优秀经验,每一行当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公平,而且也是社会的一次巨大进步。雍正帝纠正了康熙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病症,没有让这些病症恶化,从而为乾隆王朝的太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雍正是怎样从康熙手中接过的衣钵,始终是个谜团,但是如果康熙能够看到雍正做的这些大事,或许他会将遗昭里的名字认定为“四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