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会打仗的皇帝并不多,大多集中在自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上。我试着列举一份名单,然后逐一淘汰,看最后能剩下谁。不过,我这份名单只列举中原汉族王朝的帝王,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猛人实在太能打,起家往往都是带着几千人就席卷天下,特别是铁木真,如果算了他这个问题就丧失悬念了。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殷勤而小心治理他的国家,不久就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贞观盛世。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据说李世民年仅15岁时就带着一支人马前去解救被突厥大军包围在雁门关的隋炀帝。
李世民最著名的千古名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至今依然在引用。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骑牛打仗的未来皇帝刘秀装成很害怕的样子,左躲右闪。突然他顺势一枪,把县尉挑下马来,又纵身一跃,跳到县尉的那匹枣红马上。官军一见失去了首领,顿时大乱。刘演借势指挥义军拼杀,首战告捷,夺取了大批物资。紧接着,他们又扩大战果,很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农民起义军在南阳的迅速发展,急得新朝皇帝王莽坐卧不宁。他严令南阳前队大夫(郡守)甄阜和叔正(都尉)梁秋赐,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消灭辖境内的“乱民”。
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刘秀用不足两万的兵力,消灭了王莽的42万大军,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朱棣自不必说,此人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很强军事能力。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这无疑都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并且朱棣长期追随军方高级将领徐达学习。后由于建文帝有意削藩,通过四年的靖难之战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江山。
而迁都北京后,朱棣说天子守国门,五次亲征漠北,极大地保证了国家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安定。
朱元璋出身贫寒,能当上皇帝全靠自己用双手打拼,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是能力出众的军事家,带兵打仗自然不在话下,并且朱元璋谋略过人,调兵遣将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厉害。
武悼天王冉闵(?-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国时期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也作“染闵”。
单从军事成就上来说,冉闵确实为我中华百年一出的军事奇才,他的冉魏汉军经历的大多数战斗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且手下部队以步兵为主,却多次在中原大地横挑强胡骑兵军团,几乎是百战百胜,还打得对手全军覆没。最后虽败于慕容鲜卑骑兵军团,但此战鲜卑人也死伤甚重。遗憾的是,政治上的宣传导向让后人对他的军事成就研究甚少,而他最后悲惨的结局不能说明慕容鲜卑军团有多强大,除了说明他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上的失策外,还印证了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话:悍狼抵不住赖狗多啊!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1]),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
先祖是彭城绥舆里(今安徽萧县)人,后来其先祖举家迁居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镇江。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
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
天佑五年(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征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晋国逐渐强盛起来,就是死敌梁太祖朱温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世人论五代诸帝皆以庄宗武功最盛。攻灭后梁王朝,北方一统。灭前蜀,取两川,怀天府之地为一朝。创建鼎盛一时,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后唐王朝。但是他宠信伶官导致亡国,只能说军事能力强,政治能力一般。
历史上的一代帝王往往有过人之处,尤其对于那些开国皇帝来说,更是得有一技之长才能夺得天下,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战争,会打仗的皇帝往往能占据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