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案件不少,但涉及人员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非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莫属。蓝玉一人,所牵涉的人竟有一万五千人之多,而且有不少朝中大员。
要知道,蓝玉可是明朝排的上名号的将领,朱元璋对他也十分赞赏。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被朱元璋痛下杀手,甚至将有关联的人都处以刑罚。尽管蓝玉犯了不小的错,但是一万五千人的规模,是否有些牵强,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朱元璋如此铁血手段,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杀他的原因是害怕蓝玉功高盖主?还是担心蓝玉勾结党羽图谋不轨。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不至于牵连一万五千人,这样的大清洗,看上去更像是在谋划着什么。
朱元璋诛杀蓝玉的背后其实另有阴谋,史书中一直都在极力隐藏此事,至于真正的原因,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朱元璋
背景不俗的蓝玉
蓝玉其人,骁勇善战,而且有勇有谋。不仅如此,蓝玉的靠山是明朝开国将领常遇春,他是常遇春的妻弟。拥有不俗的背景,蓝玉并没有成为富家纨绔子弟,而是选择追随姐夫常遇春参军。
蓝玉在军中表现极佳,每逢战事都奋勇向前,只要蓝玉出征,几乎是战无不克。外加姐夫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蓝玉,因此蓝玉在军中的官职平步青云。不久后,就担任大都督府佥事,可谓年少有为的同时官运亨通。
但实际上,蓝玉的传奇生涯还没有开始,他真正显露出军事奇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洪武五年,蓝玉以先锋官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出征,目标是在明朝北部残余的北元势力。
和中原地区的征战不同,北元军队基本隐藏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对于久在中原生活的将领,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大部队行军,后勤的补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也是消耗量惊人的。
沙漠上本就缺少水源和食物,如果不能准确找到敌人的方位并打败敌人,很难做到以战养战。稍有不慎,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在沙漠中殒命,并且处置不当的话,军队很容易引起哗变。
就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作为先锋的蓝玉成功地拿下了战争的胜利,班师回朝。
蓝玉雕像
不过蓝玉最有名的战争是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这时的蓝玉已经成长为一员大将,深受朱元璋的宠信。就在这一年,蓝玉受皇命,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意图彻底消灭北元的残余势力。
大军到达庆州后,探子来报,说是发现元主正在捕鱼儿海一带活动。庆州距离捕鱼儿海大概有四十里,蓝玉一开始打算大军深入,将元军一举拿下。
然而元军毕竟是游牧民族,熟悉草原的地形,蓝玉大军在捕鱼儿海附近展开搜索,然而连元军的影子都没发现。这样的结果让蓝玉有些失望,他担心军中后勤的补给问题,想退一步再做计划。
但定远侯王弼劝告说,大军一旦后退,传到朱元璋耳中,皇帝难免心生不悦,也不好交代。蓝玉心想也是,于是命令军队穴地而居,此举是为了隐藏大军的行踪,蓝玉估计上次没能找到元军,应该是大军行进的动静被敌人查悉,早早遁逃。
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蓝玉命令定远侯王弼带领一队精锐骑兵,循着探子的消息,逐渐逼近敌营。这时的元军已经深入漠北,认为明军不会冒险深入,而且当时风沙极大,行军更是艰难,于是元军放松警惕载歌载舞。
然而正在兴头的时候,明军就如同天降奇兵,从弥漫的风沙中冲了出来。元军在惊愕中不知所措,当慌忙拿起武器抵抗时,明军的骑兵已经冲散了元军的阵型,所谓的抵抗已经成为徒劳。
随后蓝玉的大军抵达敌营,元军见大势已去,除去元主和太子等随从逃走之外,其余元军草草抵抗就全部投降。这次战斗几乎覆灭了北元的所有残部,俘获近八万人,宝物和牛羊更是不计其数。朱元璋大喜过望,封蓝玉为凉国公。
居功自傲、骄横恣肆
可其实朱元璋本是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的,梁与梁仅一字之差,但意义差之千里。梁自表达朱元璋对蓝玉的褒奖,可两字就不同了,更多的是不满意,以及不得已之下的奖赏。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蓝玉在军中的种种行为。一开始,因为有才能更高的常遇春等大将压制蓝玉,他还有所收敛,但随着这些人的逝去,以及朱元璋的宠信,蓝玉愈发过分。
借着他的名义胡作非为的人不在少数,蓝玉曾经私占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毫不客气,将御史打出门去。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对他有所不满了。之后蓝玉更是因为班师回朝的时候,守城官员接待不及时,蓝玉下令让兵士拆毁城门,肆意入城。
更有传言说道,蓝玉和元主的妃子有不正当的关系,导致元主自杀。这些都让朱元璋心生嫌隙,朱元璋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眼中容不得沙子的人。
太子朱标的死
蓝玉此举,和自寻死路没有区别。但碍于蓝玉的才能,朱元璋只好一忍再忍,导致朱元璋下死手的,是太子朱标的死。
朱元璋曾将蓝玉作为太子集团的一员,可见他对蓝玉的看重。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很喜爱,对他寄予厚望,当时有才能的文武官员都和朱标关系不错。朱标本人性格仁慈,在朝中也很有威信,他的老师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宋濂。
朱标
然而朱标未能继任大统,先一步而去,朱元璋痛心不已,立皇太孙朱允炆太子。但是他担心朱允炆年幼,不能掌控这些大将,于是决定下狠心除去原有的太子集团。
借着蓝玉的放纵,锦衣卫密告蓝玉谋反,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都被牵连,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有才能且和太子关系不错的人。
看似是对蓝玉的不满,实则是为皇太孙朱允炆的继位铺路,这就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