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元宗李璟想议和。
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二月,李璟给柴荣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长之礼事奉大周皇帝,每年进贡财物以做军资。”李璟想与柴荣约为兄弟之国,虽然进贡,但没有臣属关系。
柴荣不能接受,也没有回复。柴荣决定一边围困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一边继续夺取别处城池。柴荣听说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没有什么守备,准备派兵去夺取江都。柴荣将这个任务交给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并告诫韩令坤不得侵扰百姓。
二月十九日,南唐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与文理院学士、工部侍郎李德明带着南唐元宗李璟的奏表来到寿州。李璟在奏表中表示,愿意向后周称臣进贡。钟谟与李德明此次便给柴荣带来了各类御用物品以及一千两黄金、五千两白银、两千匹布帛、五百头牛与两千斛酒。
钟谟与李德明都是能言之人,李璟派他们出使,也是想让他们劝说柴荣接受议和。柴荣也知道二人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其退兵,于是布下盛大的阵势,再与二人相见。
柴荣对二人说道:“你主自称是唐朝的后人,应当更加知道礼义。你国与我国只隔一条河,却从未派出一位使者前来修好,反而泛舟大海,去与辽国勾结。你主舍弃中华,结交夷人,礼在哪里?义又在哪里?你们是不是想劝朕罢兵?朕绝不是战国时六国那些愚蠢的君王,岂是你们仅凭口舌就能改变的?你们赶紧回去告诉你家国主,快点前来见朕,向朕致歉,可保无事。不然的话,朕想参观一下江宁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借用你们的府库犒劳大军,你们君臣到时可不要后悔啊!”钟谟与李德明准备了很多话,竟吓得一句也不敢说。
南唐与后周议和之际,韩令坤已经悄悄到达江都城外。
二月二十二日,天快亮时,城门开启,韩令坤派将领白延遇带领几百名骑兵飞奔入城,城中之人竟然没有发觉。韩令坤随后便率大队人马进城。南唐的东都营屯使贾崇发现敌兵入侵,下令放火焚烧官府民房,弃城而逃。副留守、工部侍郎冯延鲁剃光头发,身穿僧服,躲藏在佛寺之中,被后周士兵抓获。
韩令坤兵不血刃占领南唐的东都,立即派人安抚城中百姓。南楚的亡国之君马希崇以及闽国的亡国之君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沂当时就住在江都。柴荣下令,命韩令坤妥加抚慰二人。马希崇为讨好韩令坤,将自己心爱的小妾杨氏献给了韩令坤。
李璟得知江都失陷,担心后周还会向东攻打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危及原南吴的杨溥族人。李璟于是派园苑使尹延范前往泰州,将杨氏族人迁到长江南岸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尹延范担心道路难走,杨家人可能会叛乱,便将杨家六十名男子全部杀死。尹延范回到江宁,李璟大怒,将其腰斩。
果然,尹延范刚走,韩令坤便率兵攻打泰州,南唐泰州刺史方讷逃往江宁。
南唐接连丢失江都、泰州,李璟决定再向柴荣求和。
三月,李璟派司空孙晟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带着奏表去见柴荣。奏表写道:“唐朝末年以来,海内分崩离析,有的割据一方,有的改朝换代。臣继承先辈基业,拥有江表之地,本想攀龙附凤,但乌鸦还在盘旋,龙凤尚未出现。如今天命有归,陛下的声威和教化传至远方。臣愿比照两浙、湖南,奉周为正朔,谨守疆域。请陛下收回征伐的命令,赦免臣最后才臣服的罪过,则陛下怀柔远方的恩德,还有谁会不服?”李璟还给柴荣送去了一千两黄金、十万两白银,两千匹丝绸。
孙晟与王崇质尚未到达寿州,柴荣的将领已经接连攻克或收降了天长(今安徽省天长市)、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然而让柴荣烦忧的是,寿州城始终不能攻克,刘仁赡真的是太能守城了。
不数日,孙晟、王崇质到达寿州柴荣大营。柴荣看到李璟的奏表,虽然称臣纳贡,但并没有割地之意。柴荣不接受李璟的奏请。
柴荣命人将孙晟送到寿州城下,让孙晟招降刘仁赡。身着戎服的刘仁赡在城楼之上看到孙晟,马上行礼。孙晟对刘仁赡说道:“你受到国家的厚恩,千万不能开门纳寇。”
柴荣听闻此事,大怒,派人责问孙晟。孙晟说道:“臣是宰相,岂可教节度使叛敌?”柴荣怒气稍消,不再怪罪孙晟。
柴荣一直没有退兵,李璟决定再作让步。李璟命工部侍郎李德明告诉柴荣,愿意去掉帝号,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每年进贡一百万金帛。柴荣认为淮河以南已有一半被攻占,而且将领们每天都有捷报送来,柴荣想得到全部江北土地,因而没有答应李璟的条件。
李德明看到后周兵马一天一天进逼,也非常忧虑,便对柴荣说道:“我家国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强盛,请给臣五天时日,臣回到江宁,劝国主尽献江北之地。”柴荣准许。
孙晟让王崇质与李德明一同回江宁,柴荣也派供奉官安弘道一同前往。
柴荣让安弘道给李璟带去一封信,信的大意为:“只管保留帝号,何必改变松柏不畏严寒的品格?如果尊奉大国的忠心坚定,朕一定不会乘人之危。等到江北各州来归,大军即刻撤退。言尽于此,不再絮烦,如果仍然不行,就请从此断绝!”
李璟看了柴荣的信,立即上表谢恩,但并没有答应割让江北各州。宰相宋齐丘也认为割让土地毫无益处。李德明于是在朝中大力宣扬柴荣的威德以及后周兵马的强大,劝李璟答应柴荣的要求。李璟感到十分不高兴。
李德明这个人向来轻浮,讲话言过其实,朝中之人一直也不太相信他。枢密使陈觉与副使李徵古一直讨厌李德明,想加害李德明。
陈、李二人通过王崇质,提供与李德明相反的话,然后再诬告李德明卖国求荣。李璟深信不疑,下旨将李德明斩首街市。
李璟没有答应柴荣的要求,只得再想对策。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南边又报吴越国兵马攻打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李璟不得不再关注常州。话说吴越王钱弘俶接到柴荣的诏书,便派丞相吴程、衢州刺史鲍修让与中直都指挥使罗晟,率兵攻打南唐的常州。吴程很快便攻破常州城外城,擒获常州团练使赵仁泽。
常州失守,李璟担忧吴越国兵马乘胜北攻润州。李璟想到镇守在润州的长子、燕王李弘冀年纪尚幼,怕他不懂用兵。李璟担心李弘冀的安危,马上派人将李弘冀召回江宁。
部将赵铎对李弘冀说道:“大王是元帅,是众人的依靠,如果大王离开,部众必乱。”李弘冀认为有理,于是向父皇李璟上表请求留下,同时传令各将严加防守,做好备战。
李璟接到李弘冀的奏表,也就没有再召其回京。
李璟决定派兵援救常州,这样便可加强润州的防守。何人可以为将?当时南唐将领大多前往江北作战,李璟一时想不到合适人选。
这时,龙武都虞候柴克宏请求到沙场效命。
柴克宏是名将柴再用之子,为人沉默寡言,乐善好施,不治家产。柴克宏虽然是一名宿卫将领,但每天只与宾客下棋、饮酒,从不谈论军事。当时的人都认为柴克宏不是将才。然而柴克宏的母亲却向李璟推荐其子,说其子有其父之风,可以担任将领,如果不能胜任,情愿与其子一同受死。
李璟于是任命柴克宏为右武卫将军,令其率兵会同袁州刺史陆孟俊前往援救常州。南唐真的是无兵可派,李璟给柴克宏的几千人全是老弱之兵,也难怪,南唐的精兵全都调到江北去了。枢密副使李微古给柴克宏发放的铠甲、兵器也都破烂不堪。
柴克宏去找李徽古理论,李徵古还骂了柴克宏几句,士兵们非常痛恨,但柴克宏并不生气。
柴克宏带着士兵刚到润州,李徽古就派人前来将其召回,准备派神武统军朱匡业代替他。柴克宏正满怀壮志奔赴疆场,现在却受到小人的阻挠,很是为难。
燕王李弘冀倒是很有主见,对柴克宏说道:“你只管前往常州作战,我来向朝廷上奏。”李弘冀于是向朝廷上奏称,柴克宏的才略足以胜任,常州危在旦夕,不能中途易将。
三月十九日,柴克宏抵达常州,李微古的使者又到了。李徵古仍要柴克宏回京。柴克宏对使者说道:“我就要击破贼寇,你却来召我回去,一定是奸细!”说完命人将使者斩首。使者大叫道:“我奉李枢密之命而来。”柴克宏厉声说道:“李枢密来了,我也斩他首级!”
柴克宏没有跟使者回江宁,开始考虑收复常州的作战计划。柴克宏知道自己的兵马战斗力不及吴越主将吴程的兵马,因而没有立即向吴程发起攻击。
柴克宏准备用计取胜。
话说吴程与将领鲍修让、罗晟在福州时便不和,鲍修让、罗晟二人一直怨恨吴程。这一内情被柴克宏探得,柴克宏准备利用吴越将帅不和,派少部兵马偷袭。当然,柴克宏还得找一个机会。柴克宏还是善于寻找机会的。
元宗李璟曾派中书舍人乔匡舜出使吴越,柴克宏算算时日也该回来了,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柴克宏命人用布将战舰蒙起来,让身穿铠甲的士兵藏在其中,声称前来迎接乔匡舜。吴越的巡逻兵将此事报给吴程,吴程说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让他们来迎接,不 要疑神疑鬼。”
南唐的战舰一靠岸,士兵纷纷冲上岸,直奔吴程的大营。将领罗晟竟然不下令阻截,任由南唐士兵冲进吴程的营帐,吴程惊慌而逃。柴克宏率兵紧跟着杀了过来。这一战,柴克宏取得大胜,杀死吴越士兵一万多人。吴程逃回杭州,被吴越王钱弘俶罢免所有官职。
元宗李璟获报柴克宏取得大捷,下诏擢升柴克宏为奉化节度使。柴克宏不想前往奉化,还想为国立功,请求前往江北的寿州。李璟于是又调柴克宏前往寿州前线。可惜的是,柴克宏在前往寿州的途中突然去世了。
四月,与柴克宏会攻常州的将领陆孟俊率一万多人,奉元宗李璟之命,从常州过江,前往收复泰州。后周驻守泰州的守兵不敢迎战,弃城而走。陆孟俊又向西攻打江都,后周镇守江都的将领韩令坤竟然也弃城 而走。
柴荣得知江都丢失,忙派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兵前往增援。张永德击败陆孟俊,韩令坤又进入江都城。柴荣担心江都守不住,于是再派殿前都虞候赵匡胤驻屯滁州与江都之间的六合。
赵匡胤到了六合,对将士们下令道:“江都的守兵如有人经过六合的,就砍断他的脚。”韩令坤听到这话,只好固守江都。
韩令坤不日在江都城东与陆孟俊发生激战,陆孟俊不敌被擒。陆孟俊是韩令坤刚得到的小妾杨氏的仇人,杨氏一再请求韩令坤杀了陆孟俊,韩令坤于是将陆孟俊当场杀掉。
柴克宏去世了,陆孟俊被杀了,李璟只得再派人去抵御后周大军。
李璟这回派出了兄弟、齐王李景达。李景达是先帝李昇的第四子,担任诸道兵马元帅。李璟还任命陈觉为监军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令二人与李景达一同出征。
中书舍人韩熙载上书劝谏道:“要说信任,没有人超过亲王,要说重要,没有人超过元帅,何必还设监军使?”李璟不听。
李景达率两万兵马从六合东南边的瓜步渡江,在离六合城只有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不再前进。
驻屯六合的赵国胤得到消息,便与将领们商议对策。将领们都跃跃欲试,请求出战。赵匡胤说道:“李景达设立营寨自守,这是惧怕我。现在我们的士兵不到两千人,而李景达有两万人,如果我们去袭击他,他一定知道我们兵不多,也就不再怕我们。不如等他主动来攻,我们一 定能破他。”
过了几天,李景达果真攻打六合城,赵国胤带领城中兵马奋力拼杀。
这一战,赵匡胤取得大胜,杀死南唐士兵五千余人。余下一万多人纷纷南逃,争夺船只抢渡长江,很多人淹死在江水之中。至此,南唐的精锐兵马全部丧失。
在六合的这场战斗中,赵匡胤看到有人不尽力作战,便用剑刺他的皮斗笠。第二天,赵匡胤检查士兵的皮斗笠,有数十人被刺破。赵匡胤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斩首。从此,所部士兵没有人不勇猛战斗。
尽管南唐援兵数次被击败,多处城池也被占领,但寿州城始终攻不下来。进入四月以来,天又不断下雨,大营中积水有数尺深,很多攻城器械损坏,不少士兵死亡。自从柴荣到了寿州,前后已经数月,粮草开始不足,柴荣与诸将商议准备班师,来年再战。
柴荣当时是非常不甘心的。在决定北返之际,柴荣又突然改变主意,准备到江都督战,直接攻打南唐的都城江宁。
为此,柴荣还任命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宰相范质等人认为粮草不足,士兵疲敝,极力劝谏,柴荣只得作罢。
柴荣走了,南唐寿州守将刘仁赡准备出城偷袭。当时,后周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就在寿州城南扎营。六月的一天,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突然率兵出城,冲向李继勋的大营,杀死数百名士兵,烧毁攻城器械。
李璟也在考虑收复失地,派驾部员外郎朱元等人率兵收复江北各州。七月,朱元攻克舒州,后周任命的刺史郭令图弃城逃走。南唐另一将领李平也收复蕲州。李璟获报后,下诏以朱元为舒州团练使,李平为蕲州刺史。朱元不久又收复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后周淮南节度使向训向柴荣奏请,应当集中兵力先攻寿州,然后再谋取其他州县,柴荣准许。后周兵马不久便撤出已经占领的江都、滁州等地,各部兵马全部开往寿州。
柴荣攻打南唐时,曾给武平节度使王逵下诏,任命王逵为南面行营都统,令其率兵攻打南唐的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王逵自从占据湖南,一直向后周称臣纳贡,可谓忠心耿耿。王逵接到柴荣的诏书,更是积极出兵响应。
王逵率领兵马,不日到达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岳州是武平军的辖区,岳州团练使潘叔嗣见到王逵到来,早已备下丰盛的宴席,犒劳王逵大军。然而让潘叔嗣烦恼的是,王逵身边的人不断向潘叔嗣索要贿赂。潘叔嗣也拿出钱财送给这些人,但这些人还是很不满意,竟然向王逵诬告潘叔嗣有谋反之心。王逵不仅相信,还在潘叔嗣面前怒形于色,潘叔嗣感到非常恐惧不安。
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二月,王逵进入南唐鄂州境内,攻打长山寨(今湖北省通城县南)。长山寨守将陈泽不敌被擒。王逵命人将陈泽押送到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交给柴荣。
王逵正要继续向前挺进,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潘叔嗣杀向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了。
原来,王逵离开岳州不久,潘叔嗣对部众说道:“我事奉王令公已经仁至义尽。现在王令公听信谗言,猜忌怀疑我。王令公回师时,必定攻打我。我不能坐以待毙,我打算先下手为强,出兵夺取他的朗州,你们能与我一同西去吗?”众人都很愤怒,纷纷请求一同杀向朗州。
朗州是王逵的发家之地,也是王逵的根本。王逵听说潘叔嗣带领岳州士兵杀向朗州,马上放弃攻打鄂州,回师追击潘叔嗣。当王逵追到朗州城外时,潘叔嗣已经占领了朗州。潘叔嗣也不示弱,立即出城迎战。王逵不敌,战死。
前面讲过,王逵割据的湖南有两个藩镇,一个是武平,一个是武安。王逵兼武平节度使,湖南的督府也设在朗州。周行逢是武安节度使,镇守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隶属王逵。
现在潘叔嗣杀了王逵,占领朗州,是不是意味着接管湖南,连周行逢也要隶属于他呢?有部将就这么认为,劝潘叔嗣不要返回岳州,就占据朗州。
潘叔嗣还不敢这么想。
潘叔嗣认为周行逢应当到朗州来代替王逵,接管湖南,当武平节度使,而他潘叔嗣应当到潭州代替周行逢,当武安节度使。
潘叔嗣对部众说道:“我攻朗州,是为了救自己,不是为了占领朗州,当武平节度使。我们应当将军府大权交给潭州的周太尉,周太尉难道不会把武安交给我?”
于是,潘叔嗣返回岳州,派团练判官李简带领武平的将吏去潭州迎 接周行逢。
李简等人到了潭州,对周行逢说道:“一定要把潭州交给潘叔嗣。”周行逢还是分得清是非忠奸的,说道:“潘叔嗣杀死主帅,罪当灭族。唯一可以宽恕的是,他攻下朗州而不占有,还交给我。如果马上就授潘叔嗣为节度使,天下人一定会认为我与他是同谋,我如何才能说得清?应当先让其担任武安行军司马,一年后再升为节度使。”
于是,周行逢调衡州刺史莫弘万权知潭州,亲卫指挥使张文表遥兼衡州刺史,周行逢则带领部众前往朗州,自称武平、武安留后。周行逢将此事奏报后周朝廷,同时推荐潘叔嗣为武安行军司马。
潘叔嗣听说周行逢只是让他当行军司马,而不是节度使,非常生气,声称自己有病,不到潭州赴任。
周行逢得到消息,也很生气,对部众说道:“行军司马这个官职我也当过,权力与节度使差不多,潘叔嗣还不满意,难道想取代我?”左右建言道:“不如就授予潘叔嗣为武安节度使,诱惑他前来军府接受任命。到那时,他不过是砧板上的一块肉而已。”周行逢采纳。
潘叔嗣听说周行逢同意让他当武安节度使,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前往朗州接受符节印信。潘叔嗣的亲友劝其不要前往。潘叔嗣认为自己一直把周行逢当作兄长,二人也很友善,因而毫不怀疑周行逢。
周行逢也派人前来迎接潘叔嗣,潘叔嗣便上路了。途中,周行逢还不断派人前来迎接、问候,潘叔嗣非常安心。到了朗州,周行逢又亲自到郊外迎接,二人相见,非常欢喜。
然而,当潘叔嗣刚刚到达军府还未进入庭院时,就听到周行逢一声令下,当场将其拿下。
周行逢斥责道:“你不过是一名小校,也没有大功,主帅王逵让你当团练使,你竟然谋反,杀了主帅。我念及旧日之情,不忍杀了你,让你当行军司马,你竟然敢违背我的号令而不接受!”
潘叔嗣知道免不了一死,便不向周行逢哀求,只是请周行逢照看家人。潘叔嗣最后被斩于朗州。
七月一日,已经回到京城开封的柴荣下诏,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两藩镇。周行逢当年四十一岁。
史书记载,周行逢掌管湖南后,革除之前的弊制,将南楚时的苛捐杂税全部废除,整治贪官污吏以及为害百姓的豪强劣绅,挑选廉洁公正的人担任刺史、县令。周行逢本人也为官清廉,不讲私情。湖南境内一时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
周行逢对百姓很好,但对将领们则常常不太放心。
周行逢常常派人到各州去打探事情,看看将吏们有没有谋反的迹象。派到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的那位心腹实在找不到刺史刘光委有什么不轨之举,便向周行逢禀报说刘光委常常宴饮。
周行逢说道:“刘光委经常聚会饮酒,莫非是要谋图我?”周行逢于是立即派人将刘光委召回朗州,杀死。
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与周行逢关系很好,但也非常担心大祸临头。张文表为求平安,便向周行逢请求解除兵权,只到衡州当刺史。
张文表到了衡州,仍然担心周行逢怀疑他,便每年向周行逢缴纳丰厚的赋税,还谨慎地对待周行逢身边的人,因而一直平安无事。
当年与周行逢一同起事的九位将领,王逵、张仿、何敬真、朱全琇、潘叔嗣已经被杀,蒲公益、宇文琼、彭万和不久也被杀害,最后只剩下张文表一人。
周行逢的妻子郧国夫人邓氏曾经劝谏周行逢,说其执法太严,会没有人追随。周行逢听不下去,大怒道:“你们女人知道什么?”
邓氏其实是一位很有本领的人,虽然长得不漂亮,但处事很果断,也很会经营家产。邓氏看到周行逢不听她的劝谏,心里也很不高兴。邓氏请求前往乡下察看田园,谁知一去便不再回来了。周行逢很是着急,多次派人去请,邓氏仍然不归。邓氏曾说周行逢杀人太多了,她很担心发生变乱,说乡下那里容易逃跑、躲避。
周行逢也知道自己杀人太多,担心冤冤相报,于是相信佛法。有一个叫仁及的和尚便得到周行逢的高度信任,周行逢甚至让仁及参与商议湖南军政要事。周行逢还向朝廷上表,给仁及弄了个检校官职:司空。仁及在湖南非常有地位,出入与王公一样,还娶了几房妻妾。
说到检校官职,湖南境内很多。检校官职本身没有实际权力,只是一种荣耀。自从刘言、王逵掌管湖南以来,多次发生战乱,很多将吏都立有战功,朝廷曾授予很多人检校官职。为了笼络部族人的心,朝廷也给部族首领赐了不少检校官职。短短几年下来,湖南境内的检校官职在三公之上的,就有一千多人。
周行逢过生日时,不少节度使派人前来祝贺,周行逢不免有点沾沾自喜。宴会之上,周行逢很骄傲地对节度判官徐仲雅说道:“是不是我掌管三个藩镇,四邻也很怕我?”
徐仲雅毫不留情地说道:“主公掌管的湖南境内,到处都是太保、司空,四邻哪能不怕?”
周行逢听了这句讽刺的话,很不受用,便将徐仲雅贬到邵州。
周行逢掌管湖南前后六年之久,境内没有战乱,相对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