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重用姜维,不断北伐,当然是延续了蜀汉的国运。很浅显的一个道理,敌人大军压境,是战斗到底国家亡的快,还是立刻投降国家亡的快?答案很明显,肯定是投降。所以,蜀汉加速灭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刘禅,诸葛亮和姜维都无需替刘禅背这个锅。
蜀汉灭亡的决定性因素是,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国力太弱,但弱国不等于不能多坚持几年。从历史事实来看,刘禅完全可以让蜀汉政权支撑到他驾崩之后,只要他坚决抵抗到底,绝不投降。
诸葛亮和姜维的每次北伐,其实军队和人口损失都很小,甚至还获得了部分魏国的人口,而且从诸葛亮开始就实行屯田,消耗的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以攻代守”,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但是奕天认为这是蜀汉绝对正确的一个自保方法。只要蜀汉和东吴进攻一次魏国,那么魏国也会有所消耗。魏国要反攻,也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这就给蜀汉带来了续命的时间。
如果姜维262年,北伐失败退回沓中之后,在第二年,也就是263年,刘禅听从姜维的建议,让张翼、廖化尽早出兵蜀国边境,守住阳安、阴平两地,防止魏军偷袭。同时,刘禅令姜维再次率军从沓中攻入魏地,钟会和邓艾还会主动出兵攻击蜀国么?奕天按照以往魏国的应对方式,认为钟会还是会以防御姜维为主。姜维耗尽粮食退兵,魏军也不会趁势进攻蜀国,也就不会有杀到成都城下的情况了。
这就很明显了,姜维如果263年收到刘禅北伐的要求,再次北伐,那么蜀汉起码再续命一年,应该是毫无问题的。所以,投降派就是投降派,不用找那么多理由甩锅的。
可是,刘禅这次并没有全力支持姜维,而是信任了宦官黄皓之流,让蜀汉的防守也贻误了战机。这明显就是刘禅的责任,无论如何都是推卸不掉的。
从历史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单纯的防守,对于蜀汉绝对是最坏的策略,明显没有防守住。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蜀汉当时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以益州集团谯周为首的投降派越来越占了上风。而姜维、诸葛瞻等主战派,却备受打压。甚至主战派之间,也出现了争权现象。比如诸葛瞻就和姜维、阎宇等多位将领不和。而诸葛瞻为了牵制姜维,故意放任黄皓等人,等到战败要死的时候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味的防守,并不能解决这些内部矛盾,所以,诸葛亮坚定的要控制军队,不断北伐。并且将荆州集团、东州集团联合起来,打压益州集团。诸葛亮善于治国,他知道蜀国的矛盾,所以,如果懈怠了军权,不用北伐增强凝聚力,那么蜀国单纯进行防守也将会是一盘散沙。
事实也如此,因为刘禅的模棱两可,钟会、邓艾一进攻蜀国,多名边境的蜀汉将领就望风而降,丢失了守卫蜀川的险要。
通俗点说,在诸葛亮、蒋琬、董允和陈祗(费祎虽然不是投降派,但是个保守派,主张防守,发展内部经济为主,所以才被刺杀身亡)等强势主战派死后,蜀汉就是一盘散沙。刘禅并没有能担负起一个权威的角色,不断强化誓死捍卫蜀汉政权独立的观念。
我们看看当时刘禅做了什么了,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先是听信黄皓的谗言,懈于蜀国边境的防守。等魏国邓艾军队兵临成都城下,他的儿子刘谌都以死相谏,建议坚守成都城,而刘禅呢,又听信了谯周的建议,开城门投降。
而姜维还守在剑阁,逼得钟会都打算退兵了。姜维听说了成都被围,马上引兵救援,阎宇的救援军队也快要到成都了,东吴的救兵也已经出发了,结果,刘禅却投降了。
拿刘禅的成都城跟北宋初年,被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痛殴了十余年的北汉太原城比比,谁的责任简直是一目了然。北汉末帝刘继元即使最终无奈投降,却成就了一代名将杨继业(杨业),而蜀汉后主刘禅,却坑了包括姜维、诸葛瞻在内的诸多蜀汉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