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上,大多数人留下名字都只是因为一两个高光镜头。林则徐因为“虎门销烟”而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又因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重新走红。
然而销烟之后的林则徐,在宦海中历经祸福沉浮、甚至险与洪秀全交手,其人生际遇仍然足以令人感慨。
虎门销烟之后
1839年6月,林则徐率部从英美商人手中收缴鸦片两万余箱,合计230多万斤,全部销毁于虎门海滩。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钦差林则徐甚至还邀请了部分外国商人到现场“观礼”。
作为生前身后都有“能吏”之名的人,林则徐既然敢动英国的奶酪,不可能完全不顾后果。果然,疯狂逐利的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派遣七千人的舰队来到中国。但林则徐早有防备,招募兵勇、整饬布防样样不落,甚至还购买了200门克虏伯大炮,在广州严阵以待。
英国舰队在林则徐坐镇的广州没讨到便宜,北上厦门也踢到了铁板——在厦门布防的闽浙总督邓廷桢,在禁烟运动中就是林则徐的得力臂膀,这一波他守厦门也守得不错。
邓廷桢
糟就糟在英军是舰队可以采取攻势,而炮台不会跑,只能取守势。这支英军舰队一路北上,最后在定海打开了突破口,一路北上打到了天津大沽口。
战火迫在眉睫,道光帝展现出了某种意义下的传统艺能——他肉眼可见地怂了,打仗是不可能打的,禁烟就不禁了也罢,他任命主和派琦善出来担纲收拾局面,承诺允许通商、惩办林则徐,以换取英军退兵。
整个过程打打谈谈,充满了讨价还价的拉锯。最终,林则徐作为虎门销烟的“头号责任人”,被扣了个“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帽子,先是以四品衔调职浙江,后又在英人施压下干脆被发配伊犁戍边。
另一边的琦善也没有讨到什么好处,因为在《穿鼻草约》中“擅割香港”,同样领了个“革职锁拿,查抄家产”的处理。看来,对于国家利益或者说统治者的利益,道光皇帝倒也不算全不上心,只是国力太烂打不过也不敢打,说不得,就请各位封疆大吏背锅吧!
《四洲志》与《海国图志》
总之,对于林则徐来说,做一番事业的宏图就此戛然而止,等待他的是新疆的戍边之路。戍边通俗地说就是流放,把罪人弄到边疆不毛之地去,要么充军、要么服劳役。
林则徐赴任封疆大吏,不至于去服劳役,但远离繁华、风霜苦寒的生活却是免不了的。据他的家书来看,初到伊犁时要啥缺啥,连吃的米面肉食都全靠当地将领馈赠。而且,当时伊犁内有多民族杂处,外有沙俄虎视眈眈,安全系数更是个大问题。
重返京师不知能不能等到,搞不好干脆就埋骨天山了。于是,在从浙江启程前往新疆的途中,林则徐做了一件事——他在镇江会见魏源,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域外介绍资料全都送给了对方。
当时,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已经成书,但林则徐认为此书仍不完备,因此继续派人搜集资料,为下一部“科普书籍”做准备。
流放新疆打断了这个计划,但“睁眼看世界”的大事却不能因此停滞,林则徐将资料全数赠给魏源,背后是做好了自己一去伊犁再也回不来的准备的。
魏源也不负所托地编撰出了更为详备的《海国图志》,至于这本书传到日本成了“明治维新”的推力之一,那又是后话了。
苟利国家,不避祸福
当他跨越大半个中国到达伊犁,前闽浙总督邓廷桢早已在此戍边半年,被发配的原因当然也是同一个。邓廷桢以半个主人的身份,迎接远道而来的林则徐了。人生沉浮,充满了各种偶然和意外,不知道这两人在新疆再次相逢,回首往事又有些什么样的感慨?
不管怎么说,从林则徐在新疆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并未沉沦心志。伊犁将军布彦泰对他十分器重,林则徐便协助他主持当地的屯田、水利等事务,还击退了两次武装叛乱。除此之外,他还实地考察地理、规划边防并绘制成图,以便防备沙俄。
布彦泰
他的未雨绸缪最终在左宗棠手上得到了证明:1850年,林则徐返回老家途经长沙,曾与时为布衣的左宗棠有一段“湘江夜话”的轶事。
林则徐认为“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便将自己数年来对新疆的战守策略、考察材料都交托给了左宗棠。30年后沙俄侵疆,左宗棠就是怀揣着来自林则徐的第一手地图、抬棺出征,成功收复了新疆。
左宗棠
林则徐的最后岁月
1845年12月,道光皇帝下旨召回林则徐,令他代理陕甘总督。这一次“东山再起”,可以解读为道光终究认为林是可用之才,但也可能是形势紧急、需要调他去救火。
当时陕甘一带藏民、汉人、清朝官吏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尤以黑错寺的喇嘛势力最为猖獗。林则徐拿出了在虎门时的铁腕操作,直接派兵开干,也经历两次失利之后才终于平定。
之后历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也都是奔着让他去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的目的,林则徐都干得不错,道光帝还因此给了他“太子太保”的头衔,并赏戴花翎。
直到道光逝世,继位的咸丰还在打算让他就任广西代理巡抚,去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然而咸丰并不知道,66岁的林则徐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最终,林则徐带病上任,逝世于赴任途中。而广西的农民起义则愈演愈烈,一年之内,震撼清王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于广西金田村。如此说来,林则徐是险与洪秀全交手的。
洪秀全
结语
看林则徐就任钦差大臣之前的履历,会觉得他是个非常典型的封建王朝“良臣”。科考落榜,落魄到一边“复读”一边给县衙做师爷维生的地步。考中后被派往江苏任职,他就清查旧案、治水赈灾,累积了良好的官声。
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实绩让道光对他有了正面印象,那封痛陈鸦片祸患的奏折才取得了效果——但林则徐并不是那种一味死读圣贤书、满足于“做个清官”的官僚,从《四洲志》到新疆地图,都证明他看待外敌、看待世界的眼光更为远大且务实。
他的仕途历经沉浮起落,想做的事也多数未竟始终,这是因为当时清朝已成积弱之势,并不是几个、甚至几十个有识之人就能振作起来的。也有人认为他若不死,广西的起义也许会被按熄在苗头里,也就不会有席卷十几省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就只能说“历史没有如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