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明王朝》里头,浙江的巡抚大人郑必昌,他把新来的淳安县令海瑞给叫过去了,说要让海瑞推行一个政策,就是把种水稻的地改成种桑树养蚕。可没想到,海瑞这家伙直接就跟郑必昌杠上了。海瑞在剧中那是屡次搬出《大明律例》来说事儿,把郑必昌还有何茂才两个人怼得是哑口无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田文镜也是个知县,这家伙吧,就是死活不肯跟上头那些人同流合污。结果呢,扬州知府车铭直接就把他给革职了,等着找机会参他一本。要不是后来四爷亲自跑到扬州去筹款赈灾,田文镜这家伙啊,估摸着这辈子都没啥指望能翻身了。
御史心里挺纳闷,同样是当知县的,海瑞咋就那么大胆子,敢跟巡抚对着干,结果还没啥事;反观田文镜,明明干得不错,名声也挺好,咋就被扬州知府给撤了职,等着被参一本呢。
说白了,为啥明朝的知县胆儿肥到敢跟巡抚较劲,到了清朝,知县连知府都不敢惹呢?其实要弄明白这事儿也不复杂,咱们只需瞅瞅明清两个朝代的制度,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多头领导和单一领导的异同
在明朝那会儿,知县上头管的人可多了,有好几十个呢。就像那会儿官场上说的:“知县得听好多上司的,一个省里那些上司啊,少说也有几十个。这几十个上司啊,个个都想找个知县来给自己跑腿。”
那几十号人都是谁呢?说白了,就是各省的巡抚大人、布政使、参政官、参议员、按察使、副使、佥事,还有道台、知府这些官员呗。
咱们拿淳安县的知县海瑞来举个例子,他上面有总督、巡抚、三司、道府这些大领导,个个都能插手淳安县里的事儿。这种管理层级一多,海瑞知县就容易犯迷糊,不知道该听谁的。这就是这种层层上级管理的弊端,让人不知道到底该咋办。
但也有个挺不错的地方,就是知县要是摊上事儿了,单凭一个上司可没法轻易动他的官位。一般来说,有的上司看知县干得不咋地,就想弹劾他;可有的上司又觉得知县干得挺好,非得保他不可。所以啊,要想把一个知县给撤了或者革职,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挺有难度的。
举个例子,隆庆元年那会儿,祥符县的知县谢万寿被巡按御史给告了一状。不过呢,他们省的巡抚和布政使大人觉得谢万寿这人平时考核成绩都挺好,就私下商量着,不如先让他留下,看看以后表现咋样。所以他们就跟吏部提议,说让谢万寿继续当知县,以后再看他的表现。结果,谢万寿还真就没被撤职,继续留在任上了。
清朝那会儿,知县虽说名义上得听布政司、按察司、道台、知府或者直隶州那些大官的,但朝廷规矩摆在那儿,知县其实是直接对督抚大人负责的,算是督抚手下的人。
在清朝那会儿,知县也是归省里头管的,虽说上头有道府管着他们,可道府却没权撤了知县的职位。这样一来,知县要是抱上了督抚的大腿,那就啥事儿都能办成,也不用担心道府两司给他们使绊子了。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打从老早以前就是这样,谁能决定人员安排上谁上谁下,那谁就说了算。说到县令的挑选,明朝和清朝那规矩可是大不一样。
明朝那会儿,知县这个位子是由皇上那边直接挑人的。怎么做呢?吏部会先从一堆候选人里头,挑出个合适的,然后再交给内阁和皇上点头,这就算正式任命了。像知县这种小官,吏部说的话那可是相当有分量。
吏部给知县安排职位时,说得很清楚,官文上会直接写明白哪个官员去哪个省的哪个县当知县。知县拿到这官文后,就能直接上任了。虽说按照官场的老规矩,新上任的知县得去巡抚衙门露个面,但巡抚也就走个过场见一见,对知县上任这事儿没啥实质影响。
还是拿海瑞来说事儿吧,他是由吏部堂堂正正地派去当淳安县县令的。浙江巡抚郑必昌呢,他没有任何借口能拦住海瑞去上任。说白了,海瑞的人事档案归吏部管,跟浙江巡抚那边不沾边儿。
到了清朝那会儿,情况可就变了样。吏部在派知县上任时,玩得那叫一个圆滑,他们不会明明白白写上谁去哪个县当知县,而是就说派到哪个省去当知县。至于具体是哪个县,那得等你到了地方,再由各省的督抚大人们,看着哪个县有空缺,再给你安排。
这种模糊的任命法子,让督抚有了很大的操作余地,他们可以立马定下个具体职位,也能找各种借口拖着不给实打实的岗位。
所以在清朝,那些知县都忙着建立自己的官场人脉,但最关键的还是得巴结好督抚大人。要是能得到督抚的青睐,那就等于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成了大红人。
比如说,在康熙刚开始那会儿,于成龙在广西柳州罗城当知县,被巡抚金光祖给看上了,打算好好提拔提拔他。不过呢,另外两个大官觉得于成龙出身不怎么好,还得再看看,不能急着提拔。
金光祖打定了主意要将于成龙提拔上来,于是他给两个衙门发了通知,直接说道:“如果你们不推荐罗城县令于成龙,那我就自己上书推荐他。”在金光祖的强硬态度下,于成龙因为表现出色被选了出来,从此以后,他的仕途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飞升。
像于成龙那样走运的县令其实没几个,大多数情况下,吏部给各省分配的县令职位,好多人等得花儿都谢了也没盼到。他们为了升官想尽各种办法,结果还对总督巡抚大人们心生敬畏。这样一来,顺着总督巡抚的意思来办事,就成了清朝那些县令们的主要工作方向。
大家都说清朝时候想找个清官难,要找个像海瑞那样真心为老百姓说话的好官更是难上加难,这话倒也没错。可咱们也不能一股脑儿地认为清朝的读书人和那些文人学士都没个硬骨头,其实啊,问题主要出在制度上。
要是清朝跟明朝似的,那些在基层的州县官员,要是有朝廷和吏部给他们撑腰,那说不定就能冒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像海瑞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