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皇太子朱标一直以来身体欠佳,尤其在那几年,朱元璋高举屠刀,大规模无节制地杀人。作为太子的朱标眼睁睁看着一批批人倒在屠刀之下,内心承受着沉重的压抑。在关中之行中,本就抱恙在身的他却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怕招惹老爷子的不满。
这次的舟车劳顿更是让朱标感到疲惫不堪,一直坚持到生病不起。直到他无法再掩饰自己的病情,才让人告知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太子病倒,深感着急,立即命令太医精心诊治。他每天都抽出时间亲自到病榻探视,详细询问太子的饮食情况,握住太子的手进行安慰和鼓励:“孩子,你一定要有信心,配合治疗。父皇的事业还需要你来发扬光大,咱老朱家的江山,还要靠你来维护!”
太子朱标虽然努力强打精神,泪眼婆娑,但他对父皇的无能感到愧疚:“父皇,孩儿恐怕要辜负您老人家的厚望了,请恕孩子不孝!”朱元璋强忍老泪,不禁安慰儿子。
然而,命运终究难以逆转。朱标生前身患疾病,且深受朱元璋的煎熬。在朱元璋高度重视的儿子病逝后,朱元璋的悲伤之情几乎让他在灵柩前哭成泪人,彻底失去了他所花费大量心血培养的太子。朱标的离世使得云南的沐英也接踵而至昏厥,成为朱元璋最疼爱的养子。
这一时期,朱元璋不仅失去了太子,还失去了养子,身心俱疲。然而,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很快振作起来。尽管他清楚太子去世对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知道不能因此乱了局面,当务之急是重新确立接班人。
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太子去世后,原本应由老二朱樉继太子位。然而,朱樉并不成器,朱元璋深知若由他接任,大明王朝将会岌岌可危。老三晋王朱棡虽然是个备受期待的亲王,却并未展现出令人信服的领导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老四朱棣的才干和果断显示了出来。然而,朱元璋也考虑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因为他深爱着朱标,希望朱允炆能够继承太子的位置。
朱元璋曾考虑将立太子的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但由于大臣们的学精,他们都闭口不谈,以免招惹祸端。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朱元璋只能亲自提出燕王朱棣。然而,朝堂上一片死寂,因为大臣们对于朱棣像朱元璋一样的暴君感到担忧。而当提到朱允炆时,几乎整个朝堂都一致呼应“皇上圣明”。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在1393年9月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当时,朱允炆尚未满17岁,他与他的父亲朱标一样,展现出了一派书生气质。大臣们纷纷表示支持,认为他将是一个仁爱而出色的皇帝。
朱允炆是一个孝顺的好青年,尤其在朱标生病期间表现出色。朱标患上毒疮恶疾,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他不惜用嘴吮吸疮口,将脓血吸出。在父亲病危时,他几乎日夜守在病榻旁,失去父亲后更是悲痛欲绝,几天都无法进食。朱元璋感受到了儿子的深切孝心,劝慰他:“孙儿啊,你的孝心爷爷都看在眼里,你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爷爷担心啊。不然,你父亲在那边也不会安心的。”
然而,朱元璋的心情仍然无法舒缓。他对朱标的善良和书生气质曾引起过他的担忧。虽然朱允炆在年龄上有优势,但他的经历尚浅,如何对抗那些手握兵权、专横跋扈的勋戚将帅,成为了朱元璋的一大忧虑。在政务繁忙且心情忧虑的情况下,朱元璋甚至一度病倒。身体出现腹泻或腹胀的症状,群医束手无策。后来,朱元璋急中生智,找到了一个兼道佛两家的“高人”周颠仙。虽然这位“高人”歪打正着,朱元璋服下自炼的“仙丹”后病情得到了缓解。
尽管朱元璋身体康复,但他对于皇太孙的前途仍然忧心忡忡。朱标的离世使得他再次陷入对继承人的担忧。他对朱允炆的信任固然存在,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丝忧虑,担心未来的风雨波涛。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刻,朱元璋必须重新思考和规划大明王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