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大诗人,却因“话多,口无遮拦”,葬送了一生的仕途
创始人
2024-11-05 19:08:55
0

原标题:刘禹锡是大诗人,却因“话多,口无遮拦”,葬送了一生的仕途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骈文,为人传颂已久。刘禹锡不仅有宰相之才,更有清廉品质和爱民之心。然而,他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最终沦为虚名的边州司马。有人或许为他感到不平,但小编认为这完全是咎由自取,主要原因在于他那张“话多”的嘴。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刘禹锡年轻有为,以其“骚气”的文章在唐朝帝都崭露头角,成功通过大考,成为前途光明的官员。然而,他在皇位继承的斗争中,因支持错了主子而被贬谪。贞观九年,他被唐宪宗上台后直接贬谪,这是刘禹锡政治眼光短浅的表现。他的才华和清廉并不能掩盖他在政治上的误判。

刘禹锡被召回后,他的言辞大胆,尽显得意。然而,他并没有看清召回的真正用意,仍以为自己是最后的赢家。他写下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中,满溢着自信和得意,却忽略了政治的复杂性。这种傲慢态度成为他最后再次被贬谪的导火线。

在政治风云的洪流中,刘禹锡的“口无遮拦”成为他的致命弱点。他的“话多”让权贵们有了抓住他小辫子的机会。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和其他“革新派”都备受监视。他的一再言辞激进,最终导致他再次被贬谪。这本应成为吸取教训的机会,但刘禹锡却没有改变其“口无遮拦”的毛病。

再次被贬谪十三年之后,刘禹锡再次回到京都,依旧表现得得意洋洋。他的一首诗《种桃道士归何处》表露出他对仕途的不甘。然而,他的这种不甘心态并没有让他认清自己的局限性,最终他再次被贬谪为朗州司马。

刘禹锡在朗州司马一职中,并没有多少实权,但他依然保持了“狂”“轴”的性格。他对知县的不满表现在了一连串的对联中。这些对联在表达他的不满的同时,也显示了他坚持己见的气节。尤其是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他写下了千古名作《陋室铭》。

刘禹锡的气节令人钦佩,但如果他在性格上能够柔和一点,也许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历经风雨之后,他依然怀揣雄心壮志,表现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他提出了一些现代管理的理念,包括官员施政应符合民情,灵活多变,以及诚心待民,才能取信于民。

公元824年,刘禹锡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尽管身处被贬的地方,他仍然冒险上书朝廷请求赈灾。这次行动再次导致他被贬谪,但也彰显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和为官理念。

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他的坚持和气节值得我们铭记。他的一生,或许因为“话多”而频频受挫,但也因为他对清廉、真诚、关爱民生的追求,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巨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属... 属下将未婚妻送给上司,生下一子后,上司写信给妻子:回来一下吧 在以前,女子就是一个悲哀的群体。从小就...
原创 陈... 古代四大美女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在古代史上,四大美女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这四人中,最为有名的肯定是杨...
原创 赵... 三国时期有一位充满着神奇的人物,他就是赵云,一直都让我们关注着,身上一直都有很多着好的与坏的争议,有...
原创 1...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世友将军以其铁血军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一个传奇。他严于律己,更严于待...
原创 如... 如果有幸生在清朝皇室,看看你是“亲王”还是“贝勒”马上揭秘 大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
原创 南... 南北分治:祸已临头才自悔,忠言不用亦徒嗟 陈朝中庶子虞荔之弟虞寄,流寓闽中,虞荔请诸陈主,召其弟入...
原创 北... #大有学问# 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考古人员对大同市北部的梁山进...
原创 许... 这不是我四年前的勤务兵? 1933年4月,红25师政委被调派到军部任职,师长许世友暂时接替政委这一职...
原创 为... 伟人为什么能够受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那是因为伟人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群众道路。从一开始进行考察的时...
原创 “...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存在很多的刑罚,比如说杖刑、砍头还有流放,在提起流放这一种刑罚的时候,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