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览历史,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早已成为定局的历史,然而在一切尚未发生之前,所有事件都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变数。
我们知道李渊最终成为了赢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如果有一个人能够顺利生存下来,那么唐朝的历史可能会截然不同,这个人就是窦建德。
窦建德生活在隋末唐初的时期,家族世代务农,到了他这一代才稍微有了一些进展,成为了一个里长。
然而,窦建德的身份最为显赫的并非这个头衔,而是他的高尚品格。在成为里长之前,窦建德就对身边的乡亲们十分慷慨,特别是当他的同乡一个年轻人失去双亲,却因家境贫困而无法为父母安葬时,窦建德感到非常心痛。
他不顾一切地从农田忙里偷闲,返回家中将所有能拿出的财物都交给了这个不幸的年轻人。这种仁爱之举赢得了周围人的一致称赞,预示着他未来必有好运。
窦建德并非为了物质回报,而是看不惯有人受苦。
他的善举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窦建德的命运并不如意。在因为一次冲动而逃离家乡后,他的父亲不久离世。那些曾受过他恩惠的人纷纷前来献礼,想要帮助他。然而,作为一个务农的人,窦建德坚决拒绝了这些礼物,让大家无奈放弃。
尽管如此,人们对他的尊敬之情更胜以往。
在隋朝末期,国家开始大规模征兵以征讨其他国家。年轻的男子不论是否愿意,都被要求入伍参战。在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下,这种强制征兵引起了人们的愤怒。窦建德虽然平时老实憨厚,与人为善,但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他敏锐地感受到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他大刀阔斧,率领几百名贫苦的青壮男子,等待时机发动反抗。然而,官府迅速得知了窦建德的行动。为了扼杀这个潜在威胁,官府集结了大批官兵准备对窦建德和他的手下进行围剿。
窦建德知道自己力量有限,难以与众多官兵对抗。他带着几百名同伴匆匆逃离家乡。官府为了彻底消除这一威胁,残忍地屠杀了他的亲人。这场血海深仇使窦建德更加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冷静思考之后,他知道单凭个人力量无法有所作为。
于是,他与兄弟商议后决定投奔当时势力较强的高士达。
在高士达的麾下,窦建德巧妙地掌握了主从尊卑的平衡,积极参与抗击隋朝的行动。他信守承诺,义薄云天的品格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投靠。到了公元616年左右,窦建德手下已经拥有一万多人的实力,足以对抗隋朝。
虽然高士达不久后因轻敌而战败亡敌人之手,窦建德并没有气馁。他重新组织起四散的士兵,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短短一年的时间,窦建德就具备了足以震慑隋朝的力量。在攻占聊城后,他宣布建立夏国,年号为五凤。
窦建德势如破竹,攻城拔寨,最终夺取了乐寿等重要城市。他的势力遍布今天的河北地区。窦建德是历史上少见的人物,即便像李世民这样有仁义之名的人,也有着玄武门之变等污点。而窦建德为人处事不图私利,只求为他人带来好处。他攻占城池后,不仅要求部下善待城内百姓,而且自己也绝不虐待各地官员。
在夏国的统治期间,他把解决百姓的苦难置于首位,成为罕见的仁君。然而,在与李世民的对决中,由于听信谍言选择了错误的对战策略,最终战败。虽然窦建德最终被被李渊斩首示众,但夏国的百姓却没有忘记他是一位仁君。
他们特地筹措资金修建了庙宇,每年祭拜,供奉香火不断。尽管被朝廷称为叛贼,但认识他的人并不会这么认为,反而为他感到惋惜。如果不是那个错误的决定,也许天下将会迎来完全不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