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社会上存在着许多我们当今社会无法想象的职业,其中“刽子手”这一职业就是对人民生命与人权漠视的产物,同时也是专制皇权的象征。这个职业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通常都以手拿砍刀、凶神恶煞的形象示人。每当刀光闪烁之际,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就被彻底断送,让人不禁为之心寒。而在这个专制的制度下,清朝末期涌现出最后一位刽子手,他的名字叫邓海山。
在现代的价值观念下,我们很难理解为何会有人愿意成为刽子手。在清朝时期,科学思想尚未广泛传播,大多数人仍然将杀戮与个人的阴德挂钩。因此,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担任刽子手这个职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有损阴德的事情。而邓海山正是出身于这样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封建制度下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受剥削。他的父母无法继续养育他,只能让他自己出门谋生。尽管邓海山曾经尝试过多种工作,但底层人想要体面地活着实在太难。在陷入困境之后,邓海山听说成为刽子手可以挣得很多钱,虽然这个职业需要日日杀人,但在已经穷得无法再穷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路。
在寻找师父学艺的过程中,邓海山听从了一个前刽子手的建议,开始了刽子手的职业生涯。尽管这个职业在当时并不受人尊重,但要通过官府的考核顺利入职,仍然需要掌握各种行刑手法和技术。在师父的指导下,邓海山夜以继日地苦练,生怕失去这难得的机会。然而,他并未深思师父曾经告诉他的不成文规定,即杀人数不能超过一百。
成为清朝专业刽子手后,邓海山的生活迅速改善。他挣得了许多钱,然而也因此成为了社会的异类。在他的手中,三百多个人的生命在一瞬间消失。这个数字无论在任何时候听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由于一直从事这个职业,邓海山始终没有娶到妻子,也没有孩子,而且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他的身份注定了他将孤独终老,因为他的手上沾满了太多人的鲜血,任何了解他身份的人都会远离他。在晚年时,邓海山因年老而被官府辞退,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这个时候,他开始感受到孤苦无依的滋味,病痛降临时更是无人照料。而在这个困境中,他终于想起了师父曾经对他的叮嘱,杀人数不能超过一百。然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太晚。
邓海山在三百多个人的命运中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在晚年迎来了因果报应。他的生命在孤独无助中走向终点,就像他的出生一样,没有引起这个世界丝毫的波澜。在生命的最后,邓海山或许会悔恨,但他再也没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