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大儿子为何未能成为太子?提到康熙帝的长子,人们常常想到的是皇长子爱新觉罗·胤褆。这并非无道理,因为相较于胤褆之外夭折的几位兄长,他成为了皇长子。然而,为何康熙帝不立胤褆为太子,而选择了皇二子胤礽呢?解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首先,我们从历史上立太子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立长不立贤”;二是“立贤不立长”;但需要注意的是,“立长不立贤”中的“长”指的是嫡长子,即皇帝和正妻皇后所生的大儿子,如朱元璋和皇后马氏所生的长子朱标。
然而,胤褆并非是康熙帝的嫡长子,而是庶长子。胤褆的母亲只是康熙的一位妃子,并非皇后。因此,如果从“立长不立贤”的角度看,胤褆并不具备太子的资格。然而在清朝时期,皇帝选择继承人并非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以“立贤不立长”的方式。举例来说,康熙帝在最终选择了他的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这是因为康熙帝看重胤禛的才干和智慧。那么从贤能的角度来看,作为皇长子的胤褆应该也能够胜任太子一职,对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胤褆在年轻时随康熙帝征讨厄鲁特蒙古噶尔丹,表现出色,被册封为直郡王。然而,胤褆的权力欲望却非常强烈,他渴望夺取嫡继承大统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个野心,胤褆对康熙帝与皇太子胤礽之间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从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康熙与皇太子胤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胤褆都密切关注。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下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这时,康熙帝对胤褆颇为器重,因此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监视皇太子胤礽的一举一动,并据实上奏。然而,胤褆却将这视为自己上位的最佳时机,急切地向康熙进言,要求处死胤礽,甚至表示如果康熙不愿亲自下手,他也能够代劳。康熙帝对这位为了权位而不择手段的儿子渐生反感。更为不幸的是,皇三子胤祉在上奏中揭露了胤褆废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深感愤怒。康熙帝斥责胤褆为“乱臣贼子”,并夺去其爵位,罢去官职,将其永久软禁于宗人府。胤褆在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综上所述,胤褆未能成为太子的原因并不复杂。首先,他并非嫡长子,其母地位也不如胤礽之母。其次,胤褆的强烈权力欲望和对手段的不择一度令康熙帝感到反感。最终,他的行径引起康熙帝不满,加之胤祉的揭露,致使康熙帝下定决心将其罢黜,结束了胤褆成为太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