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世界,也是一个广告的世界。无论您是否意识到,有些广告每天都在您眼皮子底下徘徊,直到您习惯于忽略它们。可能有人认为广告是现代才出现的东西,在古代肯定会干净很多。然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使用了这种销售方式。
大约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广告意识。汉代《白虎通义》中写道:“商,为运字,述其远近,量其存亡,通四方事物,故名商。”贾姓“顾”,意为“待人来而有用,故称商人”。
这就是说,在移动中销售商品的称为商人,在固定地点销售商品的称为贾。现在有一个词叫坐商,就是出自这里。
商家的广告使用的是传说中的“幌子”。这种伪装也被称为幕布或旗帜。它的起源非常早。它是挂在店门前的一个简单、易懂、清晰的商业符号。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门面搭建得花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顾客。
古代的假装很有趣。一般来说,无论你卖什么假货,你都可以使用,而且最好使用真实的物品。比如药店就在店门前挂上龟甲、鹿角、虎骨等名贵药材,草帽店就挂帽子,烟袋店就挂烟斗。这是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有需要的人一眼就能看到,不用再去寻找。
例如,酒店旗帜很常见。一般来说,旗帜上有一个大字“酒”就足够了。唐代,由于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酒作乐的人增多,酒业发达,广告也更加发达。
杜牧曾写道:“千里黄莺啼,绿映红,酒旗蜿蜒水乡山河。”张继还写道:“长旱日卖春酒,河口高挂酒旗。”这都说明了当时每家店铺门前悬挂的旗帜都是花哨悬挂的盛况。
那么商家如何卖东西呢?自然要叫卖或者表演一些节目来吸引人。这种方法实际上一直存在到现在。广告的形式是商家本人,堪称行走的广告。
有商店的可以在自家门前张贴广告,行走的商人、小贩也可以这样做。例如,在宋代广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广告。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各家店铺设立的招牌和广告。 “孙阳正典”、“六甲商彩沉檀印楝香”、“五老七商回春丸”、“神农遗风”等,都是行业各行各业,非常全面。
当然,这些都是生活用品的广告。事实上,它们也存在于文化层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酸眼药水》图片是一部电视剧的宣传画册。这里我想说的是,古代绘画的题材很多,但涉及戏剧的却很少。这幅画《酸性滴眼液》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幅。
《酸性眼药水》描绘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卖药的眼科医生,一个是买药的人。画中,全身长满眼睛的医生背着一个布袋,手里拿着一瓶酸性眼药水,正准备递给对岸。那人指着他的右眼。对于那些不了解这幅画背后故事的人来说,乍一看,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幅古老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医生的全身布满了眼睛,看起来有些怪异。
其实这是宋朝打假剧的广告。这里的“酸”不是味道上的酸,而是指穷苦迂腐的书生型性格。由于北宋时期商业非常发达,盛况下出现了一些奸商,时不时就会有人进行诈骗,所以关于打假的戏码很多。这种“酸性眼药水”其实是为了嘲讽那些卖假货的商家。的。
这幅画形象生动,充满趣味。不仅宣传电视剧《酸性眼药水》,还宣传眼药水。可谓一石二鸟。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医药广告图片。
元代不仅广告多,套路也多。当时最流行的是杂剧。就像今天我们时不时去看电影一样。人们也喜欢看杂剧。为了吸引观众,杂剧经营者还会提前设计好各种海报,挂在影院内。这些海报上写着剧名和演员,而且是彩色的。
明清时期,广告不断大放异彩,叫卖广告也变得更加有趣。周作人亲手抄写了一本书,名叫《一岁货的声音》,专门收集了老叫卖的声音,比如“枣子来了,糖叮当响,尝一尝”。再买一个,只是一块空板”;
“喝粥,喝粥,十里香粥热乎乎的,炸得酥脆,脆脆的,像小粮船,那么大。炒锅里炒的果子油香扑鼻,面条雪白。扔进锅里浮起来,又白又肥,又肥又白,比烧鹅还好吃,大炒果配米饭,还有很多豆子,用黑豆熬成的粥是原汤做的。
这些叫卖声也很有趣,现代的“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也差不多就是这样。
此外,固定店铺的广告也与时俱进,采用对联的形式,如餐馆的广告:“天下无此酒,天下有名楼”。理发店的广告:“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理发店,你去那里应该没有人会挠你的头。”不得不说,他简直就是个人才。
在古代,一座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商人,也少不了各种幌子、叫卖。古人并不都是落后和无聊的。他们也竭尽全力创造出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