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谁更好,这个争论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近代,越来越多的诗迷认为李白比杜甫更有才华,杜甫的诗比李白的诗工整。
因此,你可以说杜甫不如李白洒脱,不如李白浪漫,甚至可以说他不如李白聪明。但如果我们看杜甫的任何一首诗,这首诗的工整和严谨就无可挑剔了。现代人如果敢对杜甫的诗找茬,十有八九会受到“批判”。
但是,现代人不敢做的事,并不代表古代人就没有做。最近,笔者教研室的卢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天,陆老师正在给初中生上课。有学生问他:“老师,古诗词评论家都说杜甫的诗每一首都好吗?”卢老师摇摇头,推荐了一部作品,说道:“杜甫的诗怎么能被批评呢?我想了很多年,但实在是看不懂!”结果学生看了之后,用一句话就解释了古人不喜欢的原因。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又献五郎》
堂前掷枣于西邻,有妇无食无子。
你宁愿拥有这个也不愿贫穷吗?只是因为害怕,我才转身去接吻。
就是说,防备远方来客虽然麻烦,但插疏栅栏却是真真切切。
已谓穷入骨,思军事事,泪流满面。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你可能想象不到古诗词评论家对此有多少质疑:
在《唐诗十集汇编》中,直接评价为“规中最差”;
在《读杜新杰》中,他评价丹“如嚼蜡耳”;
在《杜祖》中,他还毫不客气地说:这只是一首简单的诗,根本不可能是一首诗。
一首诗受到这样的批评是极为罕见的,别说是杜甫,就是唐代的二三流诗人。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应该是仪表的整齐度有问题。但其实仔细看的话,这首诗虽然不如《登高》等作品工整,但毕竟杜甫是韵律诗大师,所以这首诗整体还算过得去。
也有人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一些问题。毕竟杜甫是为一个寡妇写这首诗的。当时,杜甫将自己的草堂送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以前,他一个人住的时候,邻居的寡妇经常殴打他的约会对象。杜甫怜惜她,也没有说什么。但吴姓亲戚搬进来后,经常批评这位寡妇。于是杜甫写下这首诗为她求情。
说古人不允许士人为寡妇写诗,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唐朝是比较开明的,更何况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陆老师的初中生用一句话解释了原因。他问:老师,这首诗为什么不先写景,再抒情呢?这,看起来有点奇怪?
其实,这就是问题所在!古人写诗,有一个继承和过渡的顺序。在古人看来,杜甫诗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充满议论,却没有场景描述,没有叙事渲染。在他们看来,这不能算是诗歌的语言,而是议论文的写作方式。
有的网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古人太死板、太严肃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不成文的规定?
关于这一点,笔者想详细地告诉大家。其实,这种所谓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们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些优秀的作品受到不应有的质疑。比如李白,就被白居易、元稹等人说是因为他写诗过于自由自在,说他的诗十分之九第一首不太有条理。
另一方面,这些特殊性的存在也确实让古人对于极致美的追求更加纯粹。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现代诗缺乏一些韵味?仔细想一想,不就是因为它缺少了一些格式,少了一些优雅吗?
杜甫的诗在现代人看来其实还不算太差。但由于古代的种种压力,难免会产生质疑。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