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初,郑和率领巨型船队,征服巨浪和凶险,联系了中国与世界,帝国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缺乏商业驱动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长久。然而,明成祖朱棣却又为何非常固执地,要让郑各多次率船队多次下西洋呢?真实情况并非如正史记载的,明成祖不仅仅是单纯为了政治目的。这件事要从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说起。
太子朱标死后,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但让他更难以决断的是,重新立太子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朱元璋儿子众多,当时已经封藩为王的就有十个,其中燕王朱棣最为强势,而且势力也是最大。朱棣成年后,就一直随徐达四处征战,文武兼备,镇守北平后又屡立战功,很得朱元璋赏识。
若是从儿子当中选择,朱元璋首选朱棣。但是从儿子中选择,却存在由于夺嫡之争引来的朝局不稳的可能。因为他的儿子个个已经是羽翼丰满,而且大明王朝刚刚建立,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另外一个便是朱标的儿子,即他的孙子朱允文。经过权衡后,他还是立了朱允文做皇太孙,这便是后来的建文皇帝。
朱棣本来以为这个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所以打击很大,心中很是不平。建文帝即位后,由于燕王朱棣的势力太大,总是感觉皇位不稳,在大臣们的鼓动下,便进行削藩,这便给了朱棣“清君侧”的口实,于是发动所谓“靖难”之变,武力夺取了皇位。
朱棣破皇宫之后,首要任务当然是要抓住皇帝。可是事情总是那么凑巧,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建文帝不知去向,没有抓到。只是在火中找到一具尸体,据说是朱允文为了不让朱棣抓住,纵火自焚。可尸体已经烧焦,无法辨认。
究竟人死了没有呢?当时民间流传说是没有死。据说朱元璋临死时,知道朱允文可能坐不信皇帝,给朱允文留下了一个锦盒,让在关键时刻打开。朱允文在朱分洪破皇宫哪天,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全套的僧人的度牒。大家都知道,这是出家人的身份凭证。朱允文化装成和尚逃出了皇宫,然后随南洋商人下了西洋,逃到海外去了。
我们知道,早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海上贸易,只在明朝时,朱元璋又重新下旨禁海。朱棣当了皇上后,由于没有找到建文帝,心里面一直不踏实。由于民间的这个传言,正好当时在南方流传有一幅航海图,这就让他更坚信朱允文没有死。便顶着满大臣的反对,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让郑和六次西洋,目的就是必须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这个说法至少有一半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在当时郑和的船队里面,隐藏有大批的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