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韩伟在生命垂危之际召来儿子韩京京,他对儿子说:“我的骨灰请送到闽西革命公墓。
”韩京京颇感意外,因他认为韩伟应当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但韩伟却有着不同的坚持。他认为自己活着不能与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友在一起,死后也要与他们同眠,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能得到安宁。
这种坚定决意的背后,是韩伟和红34师的辉煌故事。
韩伟,原名韩勋琴,出生于1906年,成长于贫困的铁匠家庭。在安源路矿,他接触到工人运动,逐渐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的早年经历与毛泽东、李立三等人交往,以及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投身,使他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1926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随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积极参与秋收起义。
在湘江战役中,他与毛泽东的亲密互动,以及对部队的英勇带领,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军人品质。
然而,湘江战役的悲壮场景也显现了出来。在渡江过程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韩伟放弃了自身安全,坚守在阵地上。
这种牺牲精神,他不仅在战场上展现,而且在战后的困境中也持之以恒。
他的艰苦经历在囚禁和折磨中延续,但他坚韧不拔,守护着自己的信仰。
直到抗战胜利,他才获释重返延安。他的忠诚和勇气也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和信任,尽管韩伟曾因自己的困境而感到不好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韩伟在军职中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友。
尽管他曾多次希望给这些战友追认烈士,但由于无法提供证明,这一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他离休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对儿子的嘱托,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公墓,是对战友忠诚的最后告别。
韩伟的一生是革命斗争的写照,他忠诚无悔,为信仰和理想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与红34师的6000名烈士,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垂不朽,成为革命精神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