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自成放弃西安南撤后,其部下因何纷纷叛降归附满清?大势已去!
创始人
2025-08-17 07:32:37
0

前言

山海关一战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不成军。短短三个月内,超过80%的部将叛逃,其中包括身居高位的丞相牛金星。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自成最信任的大将田见秀,一个小小的善意之举,竟成了压垮大顺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历史悲剧中,人性的复杂远超我们的想象。

田见秀的致命善心:一把火烧出的千古遗憾

崇祯十七年四月,西安城内人心惶惶。李自成下令撤离关中前,召来了他的老部下田见秀。

"见秀,你要断后。"李自成盯着田见秀的眼睛,"粮草财物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一把火全烧光!一粒米也不能留给鞑子!"

田见秀抱拳领命。可等他看到那些饿得面黄肌瘦的百姓,心就软了。西安百姓经历明末战乱,颗粒无存。这些存粮要是全烧了,不知多少人要饿死。

田见秀

于是,他只烧了东城一座粮仓,其余的悄悄留了下来。向李自成复命时,他说自己已经"付之一炬"。远远望见城中冲天的火光,李自成深信不疑。

一个月后,多铎率领的清军进入西安。他们意外发现城内还有大量粮草。多铎大喜,立即下令分发给将士。补充了给养的清军如虎添翼,马不停蹄向南追击。

宁可错杀,不可错放。战争就是这么残酷。田见秀的善心,成了清军追击的助力。这让人不禁想起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为照顾将士,放弃了夺取陈仓的最佳时机。慈不掌兵,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教训。

更让人深思的是田见秀的心理变化。当时的他,究竟是真的心软,还是已经看出大顺军必败的结局?史料记载,田见秀是个"忠厚长者"。但在那个世道,忠厚未必就是好事。

李自成当时就应该想到,既然田见秀心软到连敌人的百姓都不忍心让他们挨饿,那他还能狠得下心执行军令吗?为什么不另选一个强硬的将领来断后?

从军事角度看,李自成的焦土计划其实很高明。切断敌军粮道是兵法要诀。而田见秀的一念之仁,让这个计划彻底落空。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这为他们继续南下追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意思的是,当年朱元璋起兵时也面临类似的选择。他命令将士们照看百姓,秋毫无犯。可当时是和平年代,不存在被追兵追杀的危险。李自成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根本没有底气学朱元璋。

田见秀或许不会想到,他的善意之举,会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深远的影响。一把未曾点燃的火,最终烧掉的是大顺军最后的希望。这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话:慈悲误事,刚强有理。

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善良往往是一种奢侈品。田见秀的故事,道出了农民起义军的软肋 - 他们对权力的运用还停留在道德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这种思维方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你说,如果是你是田见秀,面对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人性的考验:忠诚与背叛的迷局

大顺军占领北京的消息传到西安时,投降的明将比比皆是。董学礼、陈之龙、马科、牛成虎,这些昔日的明朝将领,一个个抢着递上投名状。不过短短两个月,他们就从"大明将军"变成了"大顺将军"。

董学礼是个典型。他原是明朝陕西总兵,带着五千精兵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对他格外信任,不仅保留他的军权,还加封他为征西将军。董学礼当时立下重誓:"愿为大顺效死!"

可山海关战败的消息一传来,董学礼马上变了脸色。他先是推说军士思乡,请求回防原驻地。等到了地方,立即竖起清军旗帜,把大顺派来的联络官砍了脑袋,装在盒子里送给多铎,以表投诚之心。

这一幕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人性的戏剧。董学礼的转变速度之快,连清军都感到意外。多铎在给多尔衮的奏折中写道:"董学礼献城降顺,实出意料之外。"

反观陈永福,这个曾经在战场上射瞎李自成一只眼睛的宿敌,却在守卫太原时表现出惊人的忠诚。当其他将领纷纷投清时,他依然坚守城池,直到弹尽粮绝。

为什么最该记恨李自成的人反而保持了忠诚?这其中藏着一个有趣的心理密码。也许正是因为陈永福和李自成有过真刀真枪的较量,反而建立起某种奇特的信任。而那些太容易投降的人,往往也最容易背叛。

马科的例子更耐人寻味。他原是延安总兵,投降后被封为武威侯。山海关战败后,他先是按兵不动,等到清军打到眼前,才献城投降。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反而让清廷对他极为不满。

多尔衮在处置这些投降将领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背主求荣者,岂可重用?"清军对这些背叛者的态度很微妙:用,但不重用;信,但不深信。

史料记载,这些投降将领后来的下场都不太好。董学礼被降职外调,马科被责令解甲归田,陈之龙更是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莫名其故地"失踪"了。这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墙倒众人推,这推墙的人往往也会被后来人所弃。

投降容易,洗清"反复无常"的标签却很难。这些将领的命运,折射出一个残酷的政治现实:当你用背叛证明忠诚时,也就注定了别人永远不会真正信任你。

有趣的是,李自成对待降将,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常说:"既降即是自家人。"这种近乎天真的信任,让他在关键时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农民出身的李自成,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官场上的这些微妙之处。

人性是最难琢磨的迷局。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有人选择忠贞不渝,有人随风转舵。这些选择背后,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

你说,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忠诚和背叛,到底孰对孰错?

权力真空:一场注定失控的统治困局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时,他的统治区域已跨越陕西、山西、河南、直隶四省。地盘看着大得吓人,可实际统治力度却薄得像一张纸。

陕西有个小县城叫蒲城,当时全县上下就一个大顺官员。这位新任知县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就连街上打架都得亲自出面调解。更离谱的是,有些州县连一个正式官员都没有,全靠当地乡绅自行其是。

山西洪洞县的情况更有意思。一个叫张显的降将,手底下就带着十几个兵丁。可他要管理的区域,方圆足有数百里。当地百姓私下笑话:"一只鸡,还想下满整个鸡窝的蛋。"

这种权力真空,在李自成的统治区比比皆是。一个州府往往只有三五个官员,一个县衙可能就剩下一两个衙役。用现代的话说,这就是严重的"人手不足"。

更要命的是,很多地方连个能写会算的文书都没有。有个叫王德的将领占领了河南一个州府,可他既不识字,又不会算账。最后只好请当地一个私塾先生来帮忙处理政务。这位先生白天帮着管理州府,晚上还得教王德认字。

李自成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他在西安设立六部,想学明朝那样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可问题是,他的文官都是临时拼凑的。有的是投降的明朝官员,有的是当地的读书人,甚至还有几个走投无路的江湖术士。

这些人是否真心效力?能不能胜任工作?李自成心里其实一点底都没有。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他的话说就是:"宁可用个二流货,也强过一个萝卜一个坑。"

这种貌合神离的统治,就像是用稻草扎的绳子。看着结实,一用力就断。山海关战败后,各地响应之快,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河南有个州府,上午还在贴大顺的告示,下午就换上了清军的旗帜。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整个州府就一个大顺官员,人家一跑,自然就换天换地了。

更有意思的是山西的一个县令。这位仁兄特别有远见,准备了三面旗帜:大顺的、大清的,还有一面明朝的。他说:"谁来我就打谁的旗,总不能让老百姓跟着遭殃。"

这种局面,让李自成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他开始疑神疑鬼,动不动就撤换官员。可新换上来的人,往往比原来的更不靠谱。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当年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可人家靠着严密的官僚体系和残酷的监察制度,硬是把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李自成偏偏学不来这一套,非要讲什么"既降即是自家人"。

现在看来,李自成的失败,从他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时就已经注定了。一个没有有效统治的政权,就像是沙子堆的城堡,看着威风,随时会倒。

你说,如果让你来管理这么大的地盘,却只有这么点人手,你会怎么办?

山海关败局:一场输在战前的决战

崇祯十七年四月底,李自成亲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势在必得的战役。大顺军号称四十万,而守关的吴三桂部只有两万多人。

可细究起来,这四十万大军里有多少是真正能打的?据史料记载,李自成从北京带出的精锐部队不过十万人。剩下的,要么是临时征召的百姓,要么是刚投降不久的明军。

更要命的是,这支军队的后勤补给完全跟不上。有个叫张国维的降将,在日记里写道:"大军所到之处,粮草殆尽。将士们饥肠辘辘,很多人只能煮树皮充饥。"

李自成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太过相信数量上的优势,以为人多就一定能赢。殊不知,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军队,再多的人也是一盘散沙。

吴三桂在战前做了个巧妙的安排。他把家眷全都安置在山海关内,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将士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守城的士兵们知道,自己的父母妻儿就在身后,容不得半点闪失。

反观大顺军,很多将士都是临时征召来的。他们对李自成谈不上什么忠诚,打仗更多是出于无奈。一位参与战斗的小兵后来回忆说:"那会儿就想着,活着回家种地才是正经。"

战役的转折点出现在五月二日。当清军的骑兵从侧翼杀出时,大顺军阵型顿时大乱。最先崩溃的是那些刚投降的明军,他们扔下武器就跑。看到这一幕,其他部队也跟着溃散。

李自成的御用史官在记录这场战役时写道:"贼众如山倒,溃不成军。"这个"贼众"二字很有意思。在他笔下,自己人反而成了"贼",这或许反映了当时军心涣散的真实写照。

战后分析这场失败,很多人都说是李自成太过轻敌。但实际上,败局早在战前就已注定。一支军心不稳、补给不足的军队,又怎能打赢一场关系生死存亡的决战?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李自成对权力的理解太过肤浅。他以为占领了北京,坐上了龙椅,天下就唾手可得。可他忘了,真正的统治力量不在于一时的占领,而在于持久的掌控。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农民起义军,黄巢当年攻占长安后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他沉醉于一时的胜利,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结果是,看似强大的农民军,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

山海关之战后,清军主帅多尔衮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战而败者,未战先怯也。"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当一支军队失去了战斗的信念,再多的人数优势也是白搭。

你说,如果让你来指挥这场战役,面对军心涣散、后勤不济的困境,你会怎么办?还是说,干脆就不该打这一仗?

这场战役之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无法挽回。而这一切,或许从他决定北上争夺山海关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时,也是用了类似的突袭战术。可到了山海关,同样的招数却反过来让他吃尽了苦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轮回吧。

结语

历史总在不经意间留下遗憾。如果田见秀当初真的付之一炬,如果李自成能在占领区域建立起有效统治,或许历史会改写。但人性的复杂,终究超出了农民起义军的掌控范围。读完这段历史,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的部下纷纷叛变?是人性的弱点,还是时势所迫?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绥寇纪略》- 计六奇
2.《明清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孟森
4.《明末农民起义史料》- 云南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首次代表国安首发,李睿跃:给自... 直播吧8月16日讯 中超联赛第21轮,北京国安客场3-1击败青岛西海岸。赛后,在接受“天天体育”采访...
跨境电商谋变:产业带联盟“抱团... 南方财经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8月15日,位于广州的广交会展馆人流涌动,跨境电商正成为众人追逐的“出...
北京交警提示:这两个时间段前往... 据@北京交警消息,8月16日16时50分至活动结束,8月17日1时30分至活动结束,西大望路由红庙路...
原创 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北宋时期,看似繁华,实则当朝百官官不作为,沉迷歌舞。 唐宋时期,...
超燃续章!《秦潮觉醒》第二季火... 超燃续章,王者归来!12月15日,由国内元宇宙科技企业元拓境研发出品的《秦潮觉醒》第二季火热开票!一...
原创 商... 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出现了很多人才。 秦孝公时期有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崛起,秦惠文王时有张仪,提出...
原创 开... 1928年,王树声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危机,在这之前,王树声发动了黄麻起义,创立了柴山堡革命根据地。...
原创 “... 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免除职务的彭德怀搬进了吴家花园。彭德怀依旧心系着国家和人民,在吴家花园...
原创 一... 一年一度的日本自卫队阅兵,被永久取消了。本以为是今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的原因,日本终于知道忏悔了,没...
原创 诸... 三国乱世是武将和谋士的舞台,武将纵横沙场,攻城略地,于万军丛中横刀立马,譬如魏之张辽、许褚、乐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