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创始人
2025-06-10 22:32:09
0

古人戴帽子的讲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2月7日,时序“大雪”。

大雪天,人们最需要保护的是头部,所以要戴帽子,尤其是北方人,没有帽子这个冬天是过不去的。

帽子古人称“首服”、“头衣”,从这名称上来说,与我们身上穿的衣裤是一样的,非常重要,不可缺少。这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遍的头上服饰,除了本身的保暖防寒功能外,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还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有多长?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查不到“帽”这个字的,有的民俗和服饰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并不长。实际上这搞错了,《说文解字》上是有“帽”字的,只是字形不同而已。

《说文解字》上的“帽”写作“冃”,许慎解释为,“小儿、蛮夷头衣也。”

从许慎的解释可以知道,“帽子”在文化中原似乎不流行,成年人在当年或许并不戴帽子,只是北方少数民族御寒防风沙的首服。

中原汉人到底戴不戴帽子?可以肯定地说,戴,只是没有冠、巾这类首服流行,且不写作“帽”,而写为“冒”。

从“冒”这个字的来历来考证,中原人戴帽子的历史很长。

在上古商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中,已可以找到此字。金文的“冒”字写作——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目),表示人的头部,很简单形象。

金文“冒”

《汉书·隽不疑传》记载,汉平帝刘衎当皇帝的始元五年(公元5年),有一男子乘坐小黄牛拉的车子,来到皇宫北门前,此自称“卫太子”的男子,当时便“著黄冒”,即戴着黄帽子。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京城并非没有人戴帽子。

从帽子的流行和发展史来看,在古代最喜欢帽子的应该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刘衎的爷爷、汉成帝刘骜当皇帝(公元前51年-前7年)时,其宫中就出现了帽子。

赵飞燕 (剧照)

喜欢历史的网友都应该知道,刘骜有个非常漂亮、非常风流的皇后,叫赵飞燕。赵飞燕是刘骜的第二任皇后,据晋人葛洪《西京杂记》,在赵飞燕被册立为皇后时,同为刘骜宠妃的妹妹赵昭仪,献给姐姐皇后的35件贵重礼物中,列在第一就是一顶“金花紫纶帽”。这是饰有金花的紫色圆边帽,放在今天也非常华美。

不过,有民俗学者推测,赵昭仪所献的金花紫纶帽,很可能是“进口货”,从式样和形状来看,似乎是“胡帽”,即北方少数民族戴的帽子,来自异域。这个分析也有可能,但不论是不是胡帽,都说明当宫中也有戴帽子现象。

考古出土戴胡帽俑人

说到胡帽不能不提一下,真正把帽子戴出影响、戴出范儿来的,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胡帽”这一概念,也暗示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流行戴帽子,且很有特点。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远比文字史上的发现要早。

在陕西临潼邓家庄新石器时期遗址,曾出土一件6000多年前的半身陶塑女性人像,这件陶像被视为中国原始雕塑代表作之一,此女性人物便戴着帽子。出土地是陕西临潼,这里可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

南太平洋东部复活节岛上发现的戴帽石人像

到战国时,士兵也开始戴帽子,当然并不是普通的帽子,属于头盔一类。

《战国策·韩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条即称,“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这里的“冒胄”应该是头盔一类,但已经使用“冒”字了,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帽子”的概念已很清楚。

但中原大面积流行戴帽子,应该从魏晋时期开始。

《后汉书·舆服志》中仍不见帽子的记载,而在《晋书·舆服志》上对帽子已有专门的文字介绍,称,“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意思是,东晋时现在南京这边的乡下人已经戴帽子,有点身份的人也往往学他们那样戴帽子——当时的帽子是圆顶的。

南宋《柳荫高士图》中着葛巾的高士

现在老南京也喜欢戴帽子,不知道是不是魏晋遗风。

推动中国人戴帽子的,应该是东汉末人曹操。

中国最早的“戴帽子运动”,就是曹操发起的。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内烽火连天,连年打仗,物资匮乏,于是曹操亲手设计制作了一种帽子——帢。

帢这种帽子比较简单,戴帢会被人认为不严肃,但曹操很另类,不以为然,会见宾客时也“戴帢”,因此被当时的传统人士批评不严肃。而当时民间戴的基本上是葛布做的头巾,而不是帽子。

曹操制帢一事,不少书上都有记述。

曹操画像

晋人张华《博物志·服饰考》记载,“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葛巾),唯二学书生犹著(葛巾)也。”

曹操生活的年代,戴葛布做的头巾仍是民间的主流,在曹操推出帢帽后,葛巾就不再流行,只有在当时国学和太学读书的学生还戴葛巾。

帢,是中原人发明的第一顶流行起来的帽子。那么为何不写成“帽”,而用“帢”字?有一观点认为,或许是为区别于胡帽。

中国的服饰都是分贵贱的,曹操设计的帽子,“以色别贵贱”。

当时曹操将“白色”定为最高贵的颜色,“白帢”成为时尚。但这种白帽子后来遭到了非议,被视为不祥之物,《晋书·五行志上》将白帢列为“服妖”。

画像砖上戴白帢的魏晋人

画像砖上戴白帢的魏晋人

西晋人傅玄便称,“白乃军容,非国容也”。东晋人干宝也认为,“缟素,凶丧之象也。”

史家这么讲自然是一家之言,并没有什么科学性。但是事实却非常巧合,曹魏流行戴白帢,历46年亡国;西晋流行戴白帢,历52年亡国,这算迷信吗?

不只帽子的颜色不吉利,“帢”也是凶字。史家称,“帢”是“毁辱之言也,盖革代之后,劫杀之妖也”。

帢读“恰”音,与掐死之“掐”音同,古代注音“反切法”中,正好与“劫杀”二字相切。

民间丧事“戴孝帽子”

这之后的南北朝,白帢地位一落千丈,平时没人再戴,而变成了丧服,一直到今天都是这风俗,只有家中死人了,才会戴“白帽子”。

曹操设计的帢前面有横缝,头发被盖住,露出颜面,故称“颜帢”,这对不太抛头露面的女性来说太过暴露,民间多有议论。西晋的永嘉年间,有人将女性戴的帢在设计上作了改动,前面不再留横缝,长发可直披颜面,可把前额和脸面遮盖住,仅两眼露出,人称“无颜帢”。

“无颜帢”显得神秘和时尚,马上在女性中间流行。但是,“无颜”不就是俗话所说的“不要脸”嘛!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耻”,国人都不要脸了,乃不祥之兆。

画像砖上的魏晋人,戴帢的仆人手执主人名刺(名片)上门拜谒

果然不久真出现了“大耻”: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两位皇帝先后被掳不返,西晋亡国。

“帢”字如此不吉利,魏晋以后便逐渐被冷落了,而代之以“帽”。

以前通行的“冒”字,也是在这一种时期被增加了“巾”旁,变成了“帽子”,不再写为“冒子”——加了一个“巾”旁边,确实更有帽子和首服的韵味了。

1980年代戴帽子父子,爸爸戴的叫“三块瓦”,儿子戴“老头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司... 引言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在对于权力的争夺方面是丝毫不留情面的,特别是在皇家之中,对于皇位或者是权力...
原创 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代社会中,频繁的战乱,四窜的盗贼,繁杂的赋税,肆虐的疾病,都是百姓心...
原创 原...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年轻的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登基,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把...
原创 太... 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的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将君王的权力描述得淋漓尽...
原创 萧... 刘邦从市井小混混一跃成为统领整个天下的君主,道路艰难而曲折。在建国初期的一次宴会上,刘邦就问部下是否...
原创 汪... 我们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当年汪精卫投靠了日本鬼子,但是,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汪精卫具体为日本鬼子做了些什...
原创 美... 世界数千年的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和硝烟,即便我们现在沐浴着和平的阳光,但是在世界上其他不少地方,依然...
原创 欧...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通称德国。国土面积35.7...
原创 美... 几年前,国内有一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其中GDP一词成为了该年度互联网榜单上的热搜词。这一热搜词后...
原创 刘... 中国有句名言叫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想要成事,虽然重在自己付出努力,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也一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