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伯温预言:福建出天子,三山作战场,这个预言到底是真是假呢?
创始人
2025-07-27 09:32:24
0

中国有句名言叫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想要成事,虽然重在自己付出努力,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也一样不能少。

就如同现在自己想要做一些事的时候,都会去找算卦大师询问是否合适以及时机,

虽看着有些迷信,但是它确实又比较玄学。

看古代的电视剧时,你也会发现皇帝身边有一些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会结合天象。诸葛亮就是这种典型的智者代表人物,他的谋略不仅助力刘备终成大事,还得以闻名天下。

史上还有一人堪比诸葛亮,此人名叫刘伯温,民间向来流传着一句话: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年少被誉为神童,后踏入仕途

刘伯温生活的时代处于元末明初,他的父亲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教他识字读书。

天资聪颖的刘伯温,比起十年寒窗苦读还不一定能中举的书生来说,他十二岁就考中秀才。乡里人无不赞叹他是不可多得的“神童”。

泰定元年,十四岁的刘伯温有幸进入府学读书学习,跟从老师学习春秋经。

这部书虽言语简洁,却蕴含深意,常人觉得晦涩难懂,一般初学童生拿到这本书,只能捧书诵读,其意不能参透。

刘伯温却表现出不同,他仅仅是默读了两遍,就对此书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说出了之前的人没有说出的一些内容。

老师见状露出惊讶之意,但又想可能他曾经读过,就又挑选了其他几段文字试验,不过,刘伯温看过后依然可以把要点说出来。

最后老师只能佩服不已,心中暗自想道:

“他真的是个奇才,看样子将来一定非同凡响!”

刘伯温在十七岁那年就离开了府学,在处州拜名士郑复初为师,开始对程朱理学进行系统学习,深入儒家思想。

郑复初对刘伯温很是满意,在拜访中,都忍不住表露对刘伯温的赞赏,向他的父亲说:“想必是您的祖先福德深厚,恩泽了子孙;家中能有这么出众的孩子,以后必定光耀您家门。”

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皆已过目,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尤其钟情,常常沉迷其中,潜心钻研再多加揣摩,因此变得十分精通。

元统元年,刘伯温赶赴京城大都参加会试,果不其然,一下就考中了进士。然而元末时期,正处于兵荒马乱、战事频发之际,他只得在家中闲居了三年。

一等就等到了至元二年,

刘伯温才正式被朝廷授为江西的高安县丞官,居正八品,负责协助县令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

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恪守职责,执法严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政绩。

他为人十分正义,经常深入到乡间体察民情,也正因为此,让他发现了高安县的一些豪绅地主,竟暗中勾结贪官污吏,不仅骗人钱财,还夺人妻女,当人命是儿戏,以至于当地的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刘伯温看到百姓的哭诉后,怒火直升,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刘伯温逐渐掌握了真凭实据,终于能够惩处这些豪强恶霸,给百姓一个交待,对于县衙内存在的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刘伯温也顺带进行了整治,

转眼间,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出现好转。

刘伯温在任期间,始终秉承“严而有惠爱”,在做到体恤民情之时,也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在对待发奸摘伏时,从不畏惧强权。

这样的父母官,百姓如何不爱戴?

但这样行事的他,也不免招来地方豪绅的痛恨,对刘伯温各种陷害,幸亏身边人对他十分信任,才让他免于祸患。

仕途多舛,帮朱元璋建立大明

刘伯温辞官以后,选择回到家乡青田。

然而在至正三年,他受到朝廷的征召,命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同时兼任行省考试官。而后又因刘伯温检举监察御史职,朝中大臣无一站队支持,并对他多有责难,无奈之下只好上书辞职,此时,他的任期才达一年。

至正六年,刘伯温来到丹徒,开始过了两年的半隐居生活状态,才回到杭州居住,喜得一子,取名刘琏。在杭州定居的四年中,偶尔与竹川上人等方外之士来往交谈,偶尔与刘显仁、郑士亭等文人雅士相对吟诗。

这边刘伯温正在享受闲暇时光,那边朝廷就给他寄来的一封公文。

原来,朝廷想重新起用他,让他出任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一职,当时浙东的盗贼十分猖狂肆虐,尤其是以方国珍为首的盗贼,遂遣他去辅助当地政府。

朝中大臣帖里帖木儿盘算着招安方国珍,但刘伯温不认同,他觉得方氏兄弟是罪魁祸首,必须以儆效尤。而后,方国珍在重赂官府之下,得以招安,朝廷不但授其官职,还谴责是刘伯温擅自作威作福。

刘伯温面对好坏不分的朝廷,立刻上奏辞官还里,不愿辅佐这昏庸的朝廷。

而朱元璋慧眼识珠,将刘伯温请至应天,委任他为谋臣,刘伯温见朱元璋如此看中自己,就针对当前形势,分析了一番,提出应避免两线作战、再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这些建言均被采纳。

就此,刘伯温开始诚心跟随朱元璋,在其身边出谋划策如何对付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他还建议朱元璋一边脱离韩林儿,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一边通过宣扬“大明”,获得天下义士之师的民心。

当时正逢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后,气势相当嚣张,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于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将纷纷站出来,有的是劝说朱元璋投降自保,有的则认为必须避其锋芒,等到良机再据守南京。朱元璋一时间无法抉择,就连一旁的刘伯温也是一副沉默不言的样子。

朱元璋清楚刘伯温的才能,知道他肯定有自己的见地,于是召他来内室讨论决策。

刘伯温提出不论是提出投降的还是逃跑的,都应该斩杀,以免导致军心混乱,并且陈友谅正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正好借机诱敌进入圈套,使其重创,把他的锐气挫完。

刘伯温说:

“天道后举者胜,我方养精蓄锐,等对方进攻时再出战,定能成功,不如用尽府库,开至诚,以此巩固军心,用伏兵伺机攻击,取威取胜,建立大业,在此一举。”

此时正值朱元璋的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在这时遭遇强敌,且内部意见分歧的紧急关头,刘伯温仅用了寥寥数语,就一针见血,为当前时局拨开了迷雾,使得军队转向团结,努力为完成大业而奋斗。

曾预言福建出天子,最后真相如何?

吴元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太史令,在其职就遵其命,刘伯温推出了《戊申大统历》。在观一次天象中,他突然发现荧惑星此时出现在了心宿位,这个征兆有些不详,是预示着会有兵灾祸乱的卦象,刘伯温便立即上奏朱元璋下诏反省自己。

看着终日大旱的天气,刘伯温就前去请求朱元璋让自己处理久积的冤案,

朱元璋二话不说,授权刘伯温平反,谁知这雨就突然下起来了。

刘伯温见此,趁机请求建立法制,以便再次出现滥杀现象。

正赶上朱元璋正要处决囚犯,刘伯温就上前询问原因,朱元璋这才将自己梦中的情节告诉他。

刘伯温听后,大叹:

“这正是您将要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应停止行刑,耐心等待即可。”

果不其然,在三日后,便有海宁归降的消息传来,朱元璋听后心悦不已,就让刘伯温把囚犯全部释放了。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终于建立大明,命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一职。

刘伯温曾说过,福建会出以为天子,且三山作战场,能否得到证实?

据史料记载,到了明朝嘉靖帝执政时,他沉迷于炼制丹药,想有长生不老之躯,便荒废朝政,所以很多地方官也因此猖狂作乱,搅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苦难言。于是福建当地有一人,因无法眼睁睁地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纠集人马跟他一起起义,此人名叫张琏。

由于地方官瞒报朝廷,导致张琏在福建称帝后,朝廷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赶忙派戚继光对其进行镇压。

可能是张琏的队伍实战经验还不充足,打不过正规军,一计不成又想一计,张琏带着他的人马逃到了海外,来到了一个叫做苏门答腊的地方。

结果,张琏等人待着待着就成了当地的殖民者。

当时,这一地区名为“三佛齐岛”。就这样,他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不知是不是巧合,这事正好与之前刘伯温的预言相匹配。

说刘伯温是神通广大,但他也不是每次都成真,有次他求雨,十多天后仍未见雨,惹得朱元璋大怒。

由此来看,刘伯温并不是每次预言都会成功。

你觉得刘伯温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呢?不可否认的是,他二人的才能都非一般人可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入朝作战 上甘岭原本是朝鲜中部金化郡的一个小村庄,但是因为1952年的一场战争而扬名天下,这场战争就...
原创 西... 刘渊 01 那一年,刘曜8岁,他跟随叔父刘渊去打猎。 天下大雨,大家在一棵树下躲雨,突然一声炸雷,打...
原创 万... 日本帝国主义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彻底失败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法西...
原创 中...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前半生为我们所知,可到后来,却如同我们大梦一场一样,仿佛他们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
原创 杨... 【导语】杨贵妃为何能被唐玄宗喜欢?三大原因揭秘 杨贵妃不仅貌美丰艳,而且多才多艺,才能技艺很高,没有...
原创 9... 日本这个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时代,唐朝时中国曾经是日本的“老师”,而后来日本却对...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一件玉琮... “这件玉琮,和良渚的玉琮很像哦!”,当我们走进青海省博物馆时,面对着琳琅满目的文物,这一件小小玉琮,...
原创 晚... 【湘军军系列第七期,历史好奇怪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同治三年对于曾国藩而言,一定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份...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后妃数量众多,但子女数量很有限,只生了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刘邦死后,为了巩固儿子刘...
原创 耿... 有人说他是战场上的“赵子龙”,以一当十,敌人都称他为“杀神将军”。 有人说他足智多谋,心有沟壑,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