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病,发起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次大规模的改革涉及农业生产、市场贸易、军事管理、科举考试、升官升迁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王安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然而,由于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王安石的变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的动荡。
熙宁九年(1076年),变法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的王安石,因长子因病去世深感悲痛,于是辞去宰相之职。没有他的主持,改革逐渐停止。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即位。她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几乎全部内容,并提拔反对变法的保守大臣司马光为宰相。虽然高太后完全拒绝了王安石的变法,但她确实为北宋的最终辉煌奠定了基础。难怪当时的人们称赞她为“女子中的尧、舜”。
天圣十年(1032年),高氏出生于亳州蒙城,即今安徽亳州蒙城县。据《宋史》记载,她的曾祖父是北宋名将高琼。此人和寇准说服宋真宗亲自征伐,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签订。高氏的祖父高继勋也是一位名将。在草城川、含光岭之战中大败辽军。高继勋的儿子高尊甫虽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但他仗着祖宗的恩德,娶了宋仁宗曹皇后的妹妹。
这样一来,高尊父的女儿高氏就是当时的曹皇后的侄女,也正是靠着这样的关系,高氏才能够从小在宫中长大。在宫中,高氏与同龄宗室赵宗实关系友好。宋仁宗也非常喜爱聪明的高氏,曾对曹皇后说,她将来就是他的儿媳妇。嘉佑七年(1062年),赵宗实被无子嗣的宋仁宗正式立为太子,改名赵叔。
次年,仁宗病逝,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高氏自然成为皇后。也许是因为长期患病,宋英宗即位后并没有选妃来填补后宫。直到治平三年(1066年),他才在高氏的主持下纳了三位妃子。结果,他不久就去世了。由于长期的“一夫一妻制”关系,宋英宗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高氏所生。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年近二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时期,重用王安石等维新派大臣,实行变法。尽管高先生从未支持过改革,但他并没有表现得太多。元丰八年(1085年)初,宋神宗病重。宰相王贵等大臣请求立六皇子赵眉为太子,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处理国事。神宗在病榻上点头答应。
三月,宋神宗去世,时年38岁,太子赵眉改名赵旭,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新皇帝还年轻,朝政继续由已经是皇太后的高氏掌控。过去,高虽然不同意改革,但也没有太多发言权。现在她掌握了权力,终于开始镇压改良派了。不久,因反对维新而被迫离开朝廷十五年的司马光和卢公主分别被任命为尚书和左丞相。
在这些保守大臣的协助下,高氏逐渐废除了王安石之前变法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连苏轼、苏辙等支持司马光的大臣也认为,新法中不适当的部分应该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评估,然后再修改。但司马光、吕公主却坚持要尽快废除。改革的全部内容就是让老百姓再次承受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
宋神宗死后第二年,68岁的司马光病逝;三年后,72岁的卢恭祝也驾车来到河西。高氏家族掌权后,备受尊崇。然而到了宋朝,哲宗成为了独立派的官员,改革派人物张惇成为了宰相。司马光、吕公祖被剥夺谥号,贬官。从根本上说,这是高在任期间受打压的改革派对保守派的反击。这反映出高先生过于偏袒老党的问题。
不过,能被誉为“女子中尧舜”,高氏自然有其成功之处。一方面,高氏德高望重,通过大力提拔保守派部长,赢得了旧党的支持;另一方面,她治国理政的热情很高,至少在态度上,是非常积极的。与王安石变法遭遇巨大阻力不同,高氏颁布的诏书总体上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如果法令执行得当,自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元佑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朝廷追谥她“宣仁圣烈皇后”,与宋英宗合葬于永侯陵。高先生在位八年,保守稳健的执政风格,使社会稳步发展,其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长期困扰北宋的各种社会弊病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北宋最终走向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