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被误读的老上海新北门(障川门)的老照片
图1 是早两年在某拍卖网站的拍品。拍卖说明为:上海晏海门(老北门)全景照。
晏海门是上海县城墙上最早的六座城门之一,自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晏海门外(北边)逐步发展成法租界,随着租界内的贸易兴盛,为方便进入县城的方便,在晏海门东边一里左右的位置开辟了一座新门,被称作“障川门”,又称“新北门”,原有的晏海门被称作“老北门”。
老上海县城城墙除了开辟城门外,还设置了一些“敌楼”或“瞭望台”,成为上海城墙上的重要亮点。(图02)
在新北门的西边就是“振武台”。看图02,振武台和新北门之间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其实它们几乎紧靠在一起。(图03)
由于“敌台”在建城墙时已经设计好,类似“马面”,长宽台基能承载台上的“楼”,因此城门西侧有“大房子”是新北门的显著标志,而“老北门”(晏海门),西边近处无“大建筑” 离西边最近的“大境阁”的城墙距离有710米左右。而东边离新北门也有510米左右的距离。“振武台”上建有“两层楼”,即“真武庙”(真武阁)(参看图03)。
因此,在城楼的西边是否有“楼”是区别“新北门”和“老北门”的重要因素。
老上海的城门都设有“瓮城”(图04)。
“新、老北门”也不例外,瓮城墙都辟“瓮城门”:新北门瓮城门朝东,老北门瓮城门朝西(图05)。这也是区别“新、老北门”的重要依据。
图01照片是一张非常珍贵的老上海新北门的资料,图中的很多“元素”可以成为鉴定其它“新北门”老照片的依据(图06)。
自从上海最早的“北门”照片问世直到1912年开始的大规模的拆城填壕。新、老北门都经历了摧毁,重建,再毁,再建的过程。这些细节变化都是断代的最好依据。
通过图06照片中一些细节(图中作了标注),可以判断“新北门”的其它照片。
图07 是图06 制作的“照片明信片”。
图08 摘自印刷插图,拍摄时间与图06时间相差不多。
图09拍摄于1890年,和图06 的拍摄机位基本差不多,其中“桥东建筑二”西间檐下商铺横招牌“广货炒货”字样依稀可辨。两张照片拍摄时间比较接近,但图06的照片要早一些估计在1885年左右。图09中涵洞上方的平台发生变化,木栏杆已不存在。涵洞的东侧改造成“斜坡”,便于大型稍重货物拖拽登岸。
图09照片来自英国的“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中国老照片网),目前国内引用的一些老上海照片来自此网站,比如图09照片(图10),其标注为:OLD NORTH GATE (LAO BEI MEN 老北门) ,SHANGHAI。 该网站有些误标图片,引用时须谨慎。
图11拍摄于1900年。“桥东建筑一”和“桥东建筑二”已经重新改建,并已易主,改变经营内容。图中可见新北门的瓮城和城楼,振武台上真武庙。和桥南头西边护城河南岸的状况:多为卖大型陶缸的商铺,往西席棚内是“寿材铺”。
图12 是一张照片明信片,在新北门护城桥的桥北西侧,向东偏南方向拍摄。桥南头,东、西建筑与图06同。
图13 在新北门护城桥北端(图中可见护城桥东栏杆一角)向东南方向拍摄,照片的背景是新北门城楼迆东的城墙。
图14 拍摄于1897年,图中呈现的是新北门护城桥东边的护城河。河尽头,靠右的河岸有一组从低到高的建筑群,疑是:制胜台观音阁,靠水边的像“戏台”。
到目前为止,除图15外,能较好体现上海县城老北门(晏海门)城门和瓮城的照片极少。
图16 拍摄于1897年,从背景“圣若瑟堂”的位置,可以推定机位在“老北门”迆西的城墙上,城墙上的石条路不远歇山顶建筑为“老北门城楼”,“城楼前的瓮城”,近处城墙有一处向外凸出的部分,为炮台,用于保护老北门朝西开的瓮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