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必看】活动安排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
文物到底有多盛?
微课倒数第三期,开课~
坚持就是胜利
第二届“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微课第⑱期
01
成都遍地都是宝,修地铁也能挖到。
成都在修建地铁3号线时,成都金牛区天回镇意外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老官山汉墓,并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00余支、共计两万余字的医学竹简,出土简牍最终以发现地点及简文内容命名为“天回医简”,这批医简可能为失传的扁鹊医书,证明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出土简牍
图片来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900余支医学竹简中的部分内容组成了《医马书》,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首部汉代兽医书。
与“天回医简”同时出土的经穴髹(xiū)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02
成都博物馆有“一大一小”镇馆之宝,其中“小”是指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高约14cm的经穴髹漆人像。
▲经穴髹漆人像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官网
而“大”则是指一只风格粗犷,重达8.5吨的石犀。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相传李冰治水时,曾造五头石犀厌水精。因此,有专家认为,这尊石犀可能就是李冰治水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
▲天府石犀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官网
03
两汉时期,成都“列备五都”,成为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并称的五大都市之一。这可不是小志胡说,而是有实物可以证实。
2010年,在天府广场东御街出土了两块汉碑——“裴君碑”和“李君碑”,这两通石碑分别记录了东汉裴姓和李姓两任太守的功德。
其中裴君碑上便刻有“列备五都”,说明汉代成都已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左为裴君碑,右为李君碑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04
原来古代的成都也有rapper~
1957年,在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是汉俑中不折不扣的“顶流”。
该陶俑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表情生动活泼,将汉代成都的说唱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05
汉代成都地区的民间艺术极具特色,不只有以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为代表的陶塑,还有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的画像石、画像砖等。
▲六博画像砖(东汉)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陶塑、画像石、画像砖堪称中国民间文化的“艺苑三绝”。
06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是诗圣杜甫对唐代成都音乐之都的生动描绘,最能体现成都音乐文脉的,莫过于前蜀皇帝王建墓“永陵”中棺床上的石刻浮雕“二十四伎乐”。
“二十四伎乐”石刻图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场面盛大、乐器众多、演奏传神,生动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宫廷乐舞的演奏场景。
▲“二十四伎乐”石刻图(局部)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07
在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是首次在成都市中心区域发现战国时期大型墓葬,推断为古蜀开明王朝王族或蜀王本人家族墓地。
成都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曾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
图片来源: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
08
位于成华区的成都理工大学,因校徽里有一只大家都很喜欢的恐龙,所以也被戏称为“恐龙大学”。
而这只小恐龙的形象就来源于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长24米,是世界已知的恐龙化石中脖颈最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化石。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图片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09
在四川天府新区,有一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老土窑,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因依山势倾斜用土泥砖砌筑成,形状似龙俯卧,被人们称为“同治龙窑”,它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以前仅有的六座龙窑之一。
▲图片来源:同治龙窑
学习之外,千万别忘记……
报名已经开始了!
别说没提醒你哦
报名点这里!
▐ 来源:成都红领巾
往期推荐
01
从春天出发!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成都新津区召开
02
“津青”夜校丨“逐梦工程·点亮职业明灯”系列课程又来啦~(4月第四期)
03
喜报丨新津区一个少先队中队、一名少先队员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红领巾奖章”五星章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