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中有一个细节:第九兵团军长宋世轮来到七连所在营区,动员战士入朝,高喊“抗美援朝”口号。援朝,保家卫国。”如果单纯看“动员入朝”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如果我们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第九兵团驻地的情况,这段话还是值得商榷的:宋世轮召开动员大会有点早,如果晚一点就更好了。
按照影片的描述,宋时轮的动员大会应该是在浙江某地举行。第9兵团乘坐火车的第一站是山东(第27军在泰安,第20军在兖州,第26军在滕县,兵部在曲阜)。此时此刻,第九兵团大部分官兵都不知道要去哪里。第一个为战士召开动员大会的人是山东曲阜的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虽然宋时轮公开召开动员大会,吴千里、梅笙的话值得商榷,但并不影响《长津湖》作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影视剧和历史不一样。它们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和二次创作。影片中所做的调整只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让观众了解第九兵团乃至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意义。
诚然,《长津湖》是一部商业片,但它肯定会对人们长期了解那段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俗话说“量变导致质变”。到目前为止,电影观众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而且这个数字肯定还会继续上升。如此庞大的人群,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更多的人通过“长津湖”了解了长津湖战役的概况,因此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去了解那段历史。熟悉这场战斗的人会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朋友,家长们也会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剧院。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长津湖》自上映以来,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它对公众的影响还将持续,也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热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众通过电影了解过去,带着问题了解历史,不是很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