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将军,而这些将军不只是能打仗,而且还非常的有个性和才华,如吴起,蒙恬,乐毅等。不过在那时候的时期,最著名的大名将,还要看王翦、廉颇、白起和李牧这四个人,而在这四位大将军里面,如果要问最厉害的、军功最多的人还是得说说王翦。那一个人就帮助秦始皇灭掉了燕国、赵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特别是赵国和楚国,可都是当时的大国,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实力特别强盛,可是,在王翦有勇有谋的打击下,纷纷被秦国打败,这也可见王翦的在军事方面的天分到底有多高了。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战将,在每次出兵打仗前,却有一个让秦始皇很是困扰的习惯,那就是在大战之前,他都会特别仔细的对比一下对手的实力和自己的实力差距,谁大谁小,只有在王翦算出自己的兵力确定可以打败对手的情况下,才会同意出兵去对战。所以这也让秦始皇十分的疑惑,从以前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是像王翦这样去“挑选”对手的,而且,一般大型的著名的战争基本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没有这样每次都向皇帝要对于对手兵力的将领。
但是王翦确认为,打仗其实是一种士兵生命的赌注,如果输了,士兵的鲜血就白流了,而且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重大的损失,况且以少胜多的战争也是少数,这样太过于冒险,这样的行为王翦是不会做的。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量灭楚的事情,大将军李信放话说,20万士兵足够灭掉楚国了,但是王翦却坚持认为,灭掉楚国必须要60万大军才行,所以秦始皇对王翦很是嫌弃,认为他的能力也差距太大了,整整多了三倍的人,人家20万就可以,为什么还要那多余的40万呢。于是秦始皇决定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进攻楚国,而此时已经60岁高龄的王翦却是一气之下辞官返乡。
可不久之后,秦始皇就听到了让自己心痛的事情,前线作战失败了,而且秦国最优秀的七个都尉全部被杀。这让秦始皇非常生气,本来想直接杀掉李信,可是,20万的军队也是自己同意的事情。所以秦始皇亲自来到王翦家,向他赔罪,请王翦再次出山。但是王翦却提出,不但60万军队的人数不变,还让秦始皇不断的增加自己封地,要升高自己职位,这些秦始皇全都答应了。
当然秦始皇和王翦也知道,60万大军已经可以说就是秦国的全部了,王翦要求的封赏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之后,王翦将楚国一下包围,一下杀掉楚军大将项燕,这样秦始皇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中的最后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