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台
我觉得传统的历史讲述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造成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割裂,似乎政治是政治的历史,经济是经济的历史,军事是军事的历史。
但事实上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实”,经济会影响社会,社会会影响军事,军事同样也影响政治。
所以我觉得对历史讲述应该更多关注经济、社会,而不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政治史与军事史上。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其实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被打开国门后民间失业潮所导致的一场农民起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广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所以不仅仅是安徽的绿茶,福建的茶叶、江浙的生丝也都是运输到广州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时任河南吏部右侍郎的黄赞汤在《请预防失业民夫疏》就提到了安徽-广州、福建-广州、江浙-广州这三条商路有多么“值钱”:
臣查外国所需内地货物,惟福建黑茶、安徽绿茶、浙江湖丝三项最大,每年出口价值至四千万余两之多。其中脚费约计二千余万两。当初并归广东贸易,路运值昂。按价起课,帑项不至于少亏,而穷民亦籍此糊口。
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当年也是依靠这三条商路混饭吃。
根据史料记载,杨秀清早年在福建-广州、江浙-广州做挑夫以及保镖。
电视剧里的杨秀清
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规定清朝要开辟多个新的通商口岸,新开辟了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这四个口岸。
这下子,安徽的绿茶肯定是运输到上海,江浙的生丝也是运输到宁波和上海,福建的茶叶则运输到福州和厦门。
总而言之,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最值钱的三条商路全部被废了,几十万人因此失业,其中就包括杨秀清。
当时黄赞汤在《请预防失业民夫疏》也指出了这一点:
今闻江苏闽浙港口分开,一切客商势必舍远就近,黑茶往福州,绿茶往上海,湖丝往宁波,较之前赴广东者,脚费既轻,价值减半,江广两省穷民将无所籍以为生计。
清朝虽然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他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
结果就是江西、广东、广西出现了大量失业人口,杨秀清也只好回到广西老家成了一个烧炭工。
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鸦片的横行以及低廉的关税,这一切都造成清朝社会白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外流,市面上因为缺少白银造成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但是清朝税收都是征收白银的,“银贵钱贱”现象极大的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举一个例子,在白银外流前,假设100铜钱兑换1两白银,农民10斤稻谷换取100铜钱,再用100铜钱换取1两白银;而白银外流后,1000铜钱兑换1两白银,那么农民为了缴够足够的赋税,只能出卖100斤稻谷;然而这么大量的稻谷同时出现在市场上只会造成市场上稻谷价格暴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农民的负担。
如此反复循环下,造成大量农民破产变成流民,即使不破产也被压的喘不过气。
为什么洪秀全“拜上帝教”能在两广地区流传开来?
首先是两广地区民众是知道洋人打败了朝廷,那么洋人信的菩萨肯定更厉害,换言之,上帝这个洋菩萨在两广地区接受度高;
其次就是因为经济凋敝,导致大量民众成为流民,即使侥幸没有成为流民,也生活艰难,比如杨秀清和萧朝贵烧炭挣的钱越来越少,因为破产的人增多,买炭的人就少了。
最后,经济凋敝导致了民间土客矛盾的加剧,可能以前争夺水源还只是“争口气”,那么在经济凋敝情况下争夺水源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换言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西方世界的冲击,首先开始“顶不住”开始瓦解的传统社会就是距离广州最近的两广地区,而社会瓦解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流民。
最终,这些活不下去以及在传统社会瓦解过程中感受到痛苦的民众在清朝不作为情况下,只能自己找出路,而这一条出路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主体?就是因为客家人相对来说更弱势,传统社会瓦解就像是冰山在融化,站在外圈的肯定是先落水,客家人不想落水,只能把内圈的人推下去喽。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运动绝不是什么闹剧,相反,这是在面临西方世界冲击,在传统社会瓦解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一场农民运动。
假如西方列强不是从南往北,而是从北往南(假设从安徽等省运送茶叶、生丝去青岛交易),那么,北方也一定会爆发和天平天国运动类似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