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星星之火燃遍中国大地,日寇终于被赶出了中国,人民也迎来了新生。而那时的当务之急便是清扫余党,彻底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1948年中旬,华东野战军受到上级命令,采用纵横穿插战术,分裂敌军守卫的兵力。只可惜虽成功分裂敌军,但华东野战军第一师也陷入了三面收地的危急情况下。
此时敌军人数众多,我军优势逐渐转变成了弱势,与此同时又接到上级继续进攻的命令。师长见状不对立即向上级请求增兵,但当司令员同意增兵且报出援兵名号时,师长又十分坚定的拒绝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敢于拼搏,勇打胜仗
廖政国出生于1913年,河南省息县人。他的父母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廖政国很小的时候便被父母送去了私塾,但他所出生的年代正是人民饱受迫害的年代。
见到痛苦不堪的人民,廖政国再也没有继续学习的欲望,而是在他17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我党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加入共产党后不久,廖政国便加入了工农红军的大部队,由于读过几年书,廖政国便被挑选为红一师政治部少年宣传队的副队长。
在他加入工农红军不久后,他便迎来了第一次任务,那便是攻打双桥镇,围剿岳维进的战役中。
廖政国在每场战役中都勇于冲在最前线,凭借灵活的身形和聪慧的头脑,
廖政国很快就成为了黄安独立团的团长
。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廖政国先后担任旅长、师长、参谋长等要职。而就是在解放河南雎县时,却差点命丧于此,好在他成功带领战士们突出重围,取得了胜利。
分裂敌军,腹背受敌
在廖政国担任师长的那年,他接到了上级叶飞的命令。司令员叶飞告知廖政国,需要他带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穿插于敌方72师和75师,以此分散敌方的兵力,为我军的后续战争提供便利。
当廖政国采取纵横穿插的方式,成功分裂敌方兵力后,敌军也快速的发现了廖政国的战术。立即选择将兵力聚集到中间,企图对廖政国所带领的军队来个“瓮中捉鳖。”
但理想是美好的,敌军的战士看似完美无遗漏,却忽略了廖政国的坚毅和解放军战士的勇敢。廖政国和他的战士们一直坚强的抵御敌军的进攻,不光未被敌军歼灭,反而将敌军的两个师牢牢的抵挡在原地,毫无还手之力。
上级得知了廖政国的战报后,连声称赞。没过几日便告诉廖政国,要珍惜战势,
并派遣廖政国前往距75师几里地的常郭屯
。
常郭屯是一个十分难啃的骨头,由于敌军在那建立了十分牢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要想迅速的占领常郭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廖政国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在队中召开了一次战前会议后,便带领战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常郭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廖政国命令一团和二团先对常郭屯的驻守士兵展开攻击,吸引火力。但廖政国手下的士兵们战斗多日,早已疲惫不堪。在坚强意志的推动下,一团二团的战士们经历数个小时的战斗,终于成功占领了常郭屯。
但敌军的实力也十分不容小觑,在二团进入常郭屯没多久后,敌军为了夺回常郭屯,又对二团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由于敌军人数众多加上二团士兵疲惫不堪,二团很快就与外界的大部队切断了联系,且二团中许多战士们都牺牲受伤。
二团被困在城中,粮草弹药数量告急,团参谋长也不幸惨死在敌军的炮火下。第二团长方铭为了保护剩下的士兵,
不得不向在外围的廖政国发去请求增援的电报
。
在外围的廖政国得知了城内的情况也十分着急,但自己手中却也并无兵力能前去增援。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上级叶飞打来了询问战况的电话。
案例汇报完战况后,廖政国向叶飞提出了增援的请求。叶飞在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会后,最终答应了廖政国的请求。
而廖政国不知的是,叶飞手中也正是缺乏兵力的时候,但廖政国那边战况胶着,
叶飞还是决定将自己的警卫营派去援助廖政国
。
廖政国与叶飞早就相识,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警卫营是叶飞的贴身部队,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是绝对不会派上战场的。
当警卫营的名字一出,廖政国便知道叶飞手中也无兵力可派,便立即坚决的拒绝了叶飞的警卫营的支援。但叶飞也十分坚定,叶飞坚持要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前去救援。
廖政国在放下电话后,立即召集剩余兵力,在会议中,廖政国告诉士兵们,战争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就算是流血,就算是牺牲,也要成功占领常郭屯。
待叶飞的警卫营到来后
,廖政国令团长粟亚带领战士们前往常郭屯支援第二团
。城中的第二团还在誓死抵抗敌人的进攻,当他们见到赶来援军时,满身的疲惫顿时化为了力量。
在第一师经历从白天到黑夜的战斗后,终于成功占领常郭屯,为我军后来的解放战争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打开了十分有利的战斗局势。
小结:
失败乃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刀光剑影的战斗中,无伤胜利那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当人们看见胜利的凯旋时,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流血牺牲。
中国无数的革命之士惨死在敌人的刀枪下,还有许多无辜的百姓死于敌人的折磨中。正是因为中国的战士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生命,敢于和装备优良的敌军展开战斗,中国才能像如今这般变得越来越强大。
那些在战争中得以存活下来的战士们,从来就不在乎名利荣耀,他们只希望能见到中国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广阔的蓝天白云中便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