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明朝末年“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就曾让吴三桂神魂颠倒,冲冠一怒为红颜。
不过陈圆圆的下落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无人知道这位红颜的坟茔究竟位于何处。
在四十年前,县委宣传部的老黄接到通知,要去马家寨进行调查。而这马家寨,位于贵州岑巩县,距离县城能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称得上是地势偏僻。
老黄刚到马家寨不久,就发现了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寨子叫马家寨,那应该是姓马的人偏多吧?可整个村子一千多人,没一个姓马,反而全都姓吴。而更奇怪的是,马家寨的祖坟竟然还是按照男左女右严格的排列,而且每一排都是整整齐齐的。
这些奇怪的现象成功地激发了老黄的好奇心,他决定向村民们打听一番马家寨的习俗和历史。谁知,村民们一听这话,全都支支吾吾,仿佛在刻意避开这个话题一般。
种种的奇怪现象反倒让老黄更加确定马家村隐藏着某个大秘密,只是由于工作原因,老黄不得不离开了马家寨。
马家寨的谜团一直在老黄脑子中挥之不去,就在数年之后,老黄再次来到了马家寨。这一回,他是专程来调查的。
可惜,尽管已经时隔多年,马家寨村民的态度依然没有丝毫改变,对老黄的追问避而不谈,一点线索都不肯透露。
无奈之下,老黄只好亲自动身,前往马家寨那规划整齐的祖坟中一探究竟,期望能从这些碑文中寻找到某些线索。
老黄驻足在了一座属于吴启华的墓碑之前,这座石碑上有一个十分奇怪的字,既像是“院”字,又像是“阮”字,可无论如何都在碑文上读不通。
就在老黄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位热心的大娘从旁边走了过去,她看见老黄正在琢磨碑文上的字,便上前告诉他,可以去找自己的老伴问问,也许能得到一些建议。
在其他村民面前连连碰壁的老黄顿时感到受宠若惊,连忙跟着大娘找到了她的老伴老吴。
刚开始,老吴也像是其他的村民一样守口如瓶,不过在老黄三番五次的恳切劝说,以及拿出政府开具的红头文件作为担保的情况下,老吴终于透露出了一个马家寨村民世代保守的大秘密。
原来,这座马家寨中的吴姓村民,竟然是吴三桂的后代!而他们在此世代守护着的,正是陈圆圆的坟墓。
老黄大吃一惊的同时心中也有些犯嘀咕,自己这些年的调查可不是白干的啊,他几乎抄遍了马家寨所有墓碑的碑文,那上面可没有哪怕半个字提到了陈圆圆。
老吴也看出了老黄的疑虑,他微微一笑,告诉老黄,像他那样没头苍蝇一样地乱撞,是绝对发现不了陈圆圆的坟墓的,只有跟着自己,才能窥破其中的玄机。
老黄所不知道的是,他面前的老吴其实是马家寨这一代仅有的几位秘传人之一,掌握着马家寨村民代代相传的秘密。
只见老吴带着老黄七拐八拐,竟然来到了一座有些破旧的墓碑之前,这座墓碑虽然规格大气,样式精致,可在风吹雨打之下显得十分老旧,一点也不起眼。可老吴却告诉老黄,这,就是陈圆圆墓。
老黄感到十分地不敢置信,所流传的陈圆圆归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陈圆圆在跟着吴三桂到云南后失宠了,从此削发为尼,青灯古佛一辈子。另一种则是说陈圆圆在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后跳进尼姑庵前的莲花池自尽了,云南的莲花池至今还保留有一座衣冠冢。而面前的这座墓上,写的却是“吴门聂氏”。
流传的两种结局,无论如何也难以与马家寨中这座老旧的坟茔联系起来。更何况,陈圆圆又是如何从云南跑到贵州,最终埋骨于此的呢?
老吴没有回应老黄的疑惑,而是将老黄带到了那座已经研究许久的吴启华墓碑前。老吴指着墓碑告诉老黄,这位吴启华其实就是吴三桂的儿子。
可在历史记载中,吴三桂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吴应熊和二儿子吴应麒。这位吴启华又是何许人也呢?
老吴解释说,这位吴启华就是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大儿子吴应熊在吴三桂反叛后被康熙所杀,二儿子却在吴三桂死后没了下落。这却是因为在吴三桂死后,清军誓要将吴家上下赶尽杀绝,吴应麒只能化名吴启华,试图躲避追杀。
随后,老吴还带着老黄去看了吴三桂孙子吴仕杰和吴仕龙的墓,帮助老黄理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吴三桂败亡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一支血脉,是由大将军马宝带着吴应麒和两个年幼的孙儿一路奔逃,最后才到了这马家寨。
马家寨名字的由来一是为了躲避清军的围剿,二是为了纪念马宝将军的功德,在马家寨中,马宝将军的墓是唯一一座异姓人的墓葬。
这座马家寨不仅是当初一行人的避难所,也是马宝将军暗中屯粮和练兵的地方,不过,当初的练武场现在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纳凉解暑的广场。
话题回到陈圆圆墓上的“吴门聂氏”,这上面同样大有玄机。陈圆圆本身姓邢,但其养母却姓陈,“邢”与“陈”二字又同样带有“阝”偏旁,这两个耳叠在一起,就成了“聂”字。同时,陈圆圆墓墓碑上有“位席”二字,又是以女性身份位居宗祠,这是在暗指其皇妃的地位。如此看来,吴家的后人也算是费尽心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