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一度火爆,剧中的孙皇后形象,端庄贤淑、母仪天下,深得观众喜爱。她不仅塑造了大明江山延续近200年的辉煌,还展现了一个典雅贤良的皇后形象。正因为如此,大家都对她充满了敬佩。
然而,历史中的孙皇后却远不像剧中那般光辉耀眼。实际上,她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比如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像是朱祁钰登基的支持和用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胜利,大家都认为是她的主意,实则与她无关。事实上,她当时只是静静地在旁观望,几乎没有出任何力。 说她完全没有作为也不对。虽然她没有直接参与那些重大决策,但她在背后暗地里运作了一些小手段,最终引发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动荡。至于英宗的复辟,即夺门之变,她同样在其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她害死了忠臣于谦,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政治后果。可以说,她的一生充斥着权谋斗争和政治阴谋,甚至被称为大明第一妖后。 孙皇后的真实身份有些模糊,但我们知道她天生貌美,自幼便进入宫中,并深得朱瞻基的父亲朱棣的宠爱。刚开始,孙皇后几乎注定会成为皇帝的正妻。然而,命运发生了转折,在朱棣为儿子选妃时,经过钦天监的建议,最终立胡善祥为太孙正妃,孙氏只能降为孙嫔。这个变故对她而言是一次重击,但她在表面上从未表现出不满情绪。 直到朱棣和朱高炽相继去世,朱瞻基即位后,孙氏才开始了她的上位之路。凭借着朱瞻基的宠爱,她成功地请求张太后赐予她拥有皇后身份的金宝,硬是将自己抬升为皇贵妃,创造了明朝贵妃持金宝的先例。虽然地位已经很高,但她的野心依然没有得到满足。面对品行端庄、贤良淑德的胡皇后,孙氏没有直接与之对抗,而是巧妙地利用朱瞻基日益对胡皇后的不满。 胡皇后经常劝谏朱瞻基要勤政爱民,而孙氏则从不批评朱瞻基的任何嗜好,始终顺从他的意愿。这样的对比使得朱瞻基愈发偏爱孙氏。恰好胡皇后一直未能为朱瞻基生下儿子,而孙氏则在宣德二年生下了朱祁镇,这更加加深了朱瞻基对她的宠爱。孙氏抓住这一机会,成功迫使胡善祥退位,并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皇后。 然而,孙皇后的野心并未因此满足。朱瞻基去世后,年仅八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开始由张太后监国。张太后稳重地处理朝政,但她在正统七年去世,留下了孙皇后一人掌握监国大权。此时的孙皇后,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力,但在处理政治事务时却显得能力不足。 随着杨士奇等重臣相继去世,孙皇后未能有效遏制大宦官王振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被俘,几乎让大明朝步入灭亡的边缘。孙太后与钱皇后急忙筹集珍宝作为赎金,还送去了八匹强壮的马匹送到瓦剌的军营,但瓦剌收了赎金,却始终没有释放英宗。 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日,当朱祁镇被俘的消息无法继续隐瞒时,孙皇后再次展现了她的权谋手段。尽管大臣们纷纷慌乱,她提前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意图继续掌控政权。到了九月初,大臣们认为需要一位皇帝来主持局面,于是请求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同意了这一请求,郕王开始时还推辞,但最终还是即位,成为了后来的景泰帝。到了同年十二月初四,孙太后还自封了一个尊号:上圣皇太后。 到了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孙太后发布懿旨,声称上皇圣德无亏,天意有在,这一举动引发了夺门之变的风波。她还给了徐石曹等人一道旨意,称有奸臣想立藩王继位。徐石曹依此命令迅速逮捕了于谦。最终,英宗复辟为帝,废除景泰帝,改其为郕王,这一事件史称夺门之变。孙太后因此被尊号为圣烈慈寿皇太后。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位,孙皇后的哥哥孙继宗也参与了整个政变。然而,朱祁镇复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处决了忠诚的大臣于谦。 孙皇后的一生,不仅充分展现了她卓越的政治手腕,还为她赢得了大明第一妖后的恶名。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后宫干政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她的权欲与阴谋对明朝政治的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后人带来了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