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种印象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描写,然而,这却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实际上,诸葛亮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人,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史《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并不突出,反而有些短板。书中指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说明他在治国理政方面更为出色,而在军事指挥方面相对较弱。
从诸葛亮的生平来看,这一评价并不夸张。诸葛亮在出仕之前,长期生活在隆中隐居,过着耕读的农夫生活。他虽然读过一些兵书,但并没有从军经验,也没有经过实际战斗的考验。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文人来说,要成为一位军事天才,显然是很困难的。任何人的真正能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诸葛亮也不例外。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出诸葛亮。从那时起,诸葛亮正式投身刘备的事业,为蜀汉出谋划策。从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蜀汉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二是留守后方,负责协调后勤保障,确保刘备在前线能够兵员充足、粮草充裕。 刘备自年轻时便经历了无数的战争考验,身经百战,深知战争的残酷。他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可谓一流,堪称枭雄,因此他在军事方面并不依赖诸葛亮。蜀汉历次重大战争,如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等,都是刘备亲自指挥,担任前线总指挥。诸葛亮几乎都留在后方,除了庞统去世后,他才在益州之战的最后阶段参与了战斗。 刘备在世时,他负责军事事务,而诸葛亮则主抓民政和后勤工作,很少参与实际的军事指挥,因此也没有积累太多的战争经验。直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蜀汉面临无人能担纲的重要军事职责,诸葛亮不得不挑起重担,开始亲自兼任军政大权。 经过几年的恢复和整顿,蜀汉的国力逐渐回升,军队士气高涨,具备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此时,魏国的魏文帝曹丕去世,年仅二十多岁的曹叡继位,魏国政局动荡。诸葛亮抓住这一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开始实施自己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公元228年,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带领军队前往汉中,作为北伐的出发点。他深知这次北伐关系重大,不仅关乎个人威望,更直接影响到蜀汉的士气和民心。因此,他精心策划了作战方案。北伐的计划中,蜀军分为三路:东路军由诸葛亮亲自指挥,进攻陇西各郡;中路军由马谡指挥,驻扎街亭,切断魏国支援通道;西路军则由赵云和邓芝指挥,进攻斜谷,牵制魏国主力。 然而,魏国大将曹真识破了诸葛亮的战略,他迅速作出反应,分兵进攻,击败了赵云,并派遣张郃围歼了马谡的中路军。接着,魏军主力向陇西推进,蜀军形势岌岌可危,不得不进行撤退。 这次北伐暴露了诸葛亮在选将、战时决策、进攻时机和撤退组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蜀军在战斗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在给刘禅所写的《后出师表》中,深刻反思并自我检讨,承认此次北伐损失惨重,赵云、阳群、马玉、阎芝等人都在战斗中阵亡,蜀军损失超过七十人。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军事实践经验不足,虽有过人的智慧,但在实际指挥中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也证明了一个军事家的成长必须经过多次实战的洗礼,诸葛亮的学费也因此变得格外昂贵。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