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年,史思明轻轻一笑:再给我两年的时间,唐朝必灭,天下必统一。然而,命运并没有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不久后,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发动了政变,亲手弑父,并篡夺了权位。史思明最终败给了自己的儿子,未能如他所梦想的那样问鼎中原,统一天下。 史思明是唐朝的著名将领,既聪明又勇猛,手段狠辣,甚至比安禄山更加残忍。如果史思明再多活几年,唐朝可能会在763年左右走向终结,历史的进程也可能因此被改变,唐朝也许会永远消失,而命运也会被彻底改写。 回到758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带领唐军东征,企图与安庆绪展开决战,双方在陕州和洛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史思明看到安庆绪即将崩溃,决定投降唐朝,主动归顺,并被封为范阳节度使。然而,他的内心始终充满不甘,暗中策划着再次反叛。 唐朝的弱点,尤其是内部的权力争斗,史思明看得清清楚楚。安庆绪战败后,手下的兵力不足1300人,按理说唐军应该立即进行追击,但由于唐肃宗忙于接待唐玄宗,导致战斗陷入停滞,这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安庆绪不仅没有被彻底击溃,反而成功地重整旗鼓,重新夺回了河北各地,整合了大量叛将的兵力,很快扩充到了十几万。 唐肃宗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再次派兵征讨安庆绪,并命令宦官鱼朝恩为监军,带领唐军北上攻打河北。这次唐军的规模庞大,号称有60万大军,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仆固怀恩等九位节度使纷纷出征,直逼安庆绪的指挥中心邺城。
然而,史思明并没有按命令出兵,而是选择沉默观望,暂时不参与战斗。唐肃宗曾希望他能率骑兵南下,与大军夹击叛军的后方,但史思明有自己的计划,他选择了对朝廷阳奉阴违。借着平叛的名义,他向朝廷索取了大量的粮草和兵员,暗地里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在一年内,史思明成功地扩充了13万兵力,其中5万为精锐骑兵,战斗力非常强。 安庆绪陷入困境后,急忙派遣丞相阿史那承庆和张忠志(李宝臣)前往范阳请求援助。史思明热情接待了他们,并趁机将二人俘获。宴会之后,他收编了他们带来的5000名兵马,并用这支新力量继续向朝廷索取赏赐。 史思明与叛军的联系引起了唐肃宗的不满,李光弼趁机进言:史思明不可信,他随时有可能背叛。请允许我亲自去范阳剿灭他,或者派刺客除掉他。唐肃宗也开始对史思明的反复无常产生愤怒,决定派刺客去刺杀史思明,但刺杀未遂,反而被史思明反杀,双方的关系因此急剧恶化。史思明愤怒地上奏皇帝威胁:如果不杀了李光弼,我便带兵前往太原,自己独立行动。 李光弼与史思明一直有着深厚的恩怨,双方在权力斗争中不断对立。史思明投降唐朝时,李光弼就已经预见到他会再次叛变,可是唐肃宗并没有听取李光弼的警告,直到事态的发展验证了李光弼的担忧。 759年,唐军围攻邺城长达四个月,战况僵持,士气低落,唐军在放松警惕时,史思明见时机成熟,得到了安庆绪的承诺——让他继承大燕皇帝的宝座。于是,他立即集结兵力,从范阳南下,先后夺取了邯郸、真定,并与叛军取得了联络。 李光弼要求追击史思明,围攻真定,以阻止史思明的行动,从而直接影响安庆绪的败局。但唐肃宗并未批准,而鱼朝恩又设法拖延,导致李光弼未能及时出兵。唐军失去了统一指挥,史思明趁机派兵截断了唐军的粮道,并对后方进行袭扰。两个月后,唐军士气低迷,史思明便向郭子仪等人送信,约定在特定时间决战。 唐军虽然号称60万,但由于缺乏有效指挥,分散在各处,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史思明的进攻。史思明以田承嗣为先锋,亲自率领5万骑兵横扫唐军阵线。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将领带领大军反击,却遭遇叛军的强烈抵抗。李嗣业在战斗中阵亡,唐军阵脚大乱。史思明则指挥契丹骑兵绕至唐军后方,进行前后夹击,最终王思礼的部队率先溃败。郭子仪虽然急忙赶来增援,却未能及时形成战斗阵型,就遭遇了猛烈的攻击。唐军士兵纷纷抛下盔甲和武器,四散逃命,最终全军崩溃。 邺城之战,史思明巧妙地利用了时局,他没有急于与唐朝正面交锋,而是在一旁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唐军的60万大军在缺乏有效指挥的情况下崩溃,河北再次沦陷,史思明顺势占领了洛阳。 李光弼虽然曾成功抵挡住史思明的进攻,但唐肃宗仍强迫他出关追击,最终却中了埋伏,导致李光弼部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史思明趁机攻占了陕州,威胁唐朝的核心区域。此时,潼关的兵力稀少,关中几乎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援,而吐蕃也在蠢蠢欲动,局势异常危急。 唐军主力几乎被全歼,安庆绪也在这过程中被杀,史思明顺利登基称帝,掌握了主动权。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史思明很可能会在不久后攻入长安,唐朝灭亡几乎成为定局。然而,命运却再次戏弄了他——史思明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弑。史思明并不喜欢史朝义,曾打算立史朝清为继承人。然而,史朝义心生疑虑,抢先弑父篡位,迅速称帝。临终时,史思明曾警告他:你急什么?留我活着,不到长安再杀也不迟。如果你现在杀了我,内部必定乱成一锅粥,天下也难以夺得。果不其然,史朝义杀了父亲,但由于威望不足,叛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唐军得到了整顿的机会。两年后,史朝义在战败后被李怀仙追击,最终在森林中自缢身亡,安史之乱也彻底落幕。 《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道:史思明比安禄山更加强悍,如果不是死于儿子的背叛,他极有可能最终会灭掉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