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部分,对项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为他最终的失败表示遗憾。对于项羽的历史评价,许多人看法不同。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也有不少人批评项羽。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两位历史人物如何评价项羽的失败。
众所周知,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而项羽不仅拥有强大的兵力,个人能力也非常出色,胜负似乎早已注定。然而,刘邦却像粘在身上的牛皮糖一样,无论项羽如何打压,他都能不断站起来,继续反击项羽。最终,在许多诸侯的支持下,刘邦成功打败了项羽,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留下了千古遗憾。
在导致项羽失败的众多原因中,韩信的作用不可忽视。韩信与项羽同时代,作为与项羽较量的英雄,他对项羽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这一评价很容易理解。项羽的武力确实无与伦比,堪称千古英杰。即便是司马迁也十分赞赏项羽的能力,认为他虽然出生在平凡的家庭,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赫的成就。项羽不仅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能够号令天下,实际掌握了政权。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人能与他匹敌。无论是在破釜沉舟之战中,他将秦朝的军队打得片甲不留,还是在垓下之围中,突围时无人能挡,项羽的勇气可见一斑。要不是最后他在乌江自刎,恐怕单凭汉将也难以捕捉他。
然而,项羽的勇气并没有与之匹配的智慧。他仅凭“匹夫之气”行事,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且他十分嫉妒有才能的人。最初,许多英才都愿意为项羽效力,但他并未重用他们,导致这些人才最终流向了刘邦。而项羽唯一的谋士范增,也被他逐出了阵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他能够知人善用,手下谋士众多,武将也很出色。正是刘邦能够善待人才,这才为他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项羽的“妇人之仁”。作为一位领军将领,项羽本应果断、冷酷无情,但他却常常显得宽厚仁爱。例如,在打败秦将章邯后,章邯痛哭流涕,项羽竟然赦免了他,并最终封他为王。再如,在鸿门宴前,项羽本已决定出兵攻打刘邦,但在听到他人劝言后,居然改变了决定,朝令夕改。而在鸿门宴上,项羽出于兄弟情谊,竟未能将刘邦置于死地,导致刘邦死里逃生,趁机壮大势力,最终逼得项羽走向自刎之路。
除了当时的评价,还有后来的评价。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郭嘉也对项羽的失败作出了自己的分析——那就是一个“势”字。项羽想通过武力争取天下,但他过于残暴。例如,他屠杀了向他投降的秦军,将向他投降的敌人一一坑杀;在攻占咸阳后,他还火烧了阿房宫,给自己招来了不少敌人。在分封诸侯时,他以亲疏关系为标准,而非功劳,这让许多人心生不满。而且,他常年征战,不顾百姓渴望和平的心情,失去了民心,最终失去了大势。相比之下,刘邦在刚开始时就建立了“忠厚长者”的形象,赢得了诸侯的好感。特别是当他攻占咸阳后,他能严加约束自己的军队,确保士兵不侵犯百姓。刘邦的仁厚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使得百姓都愿意归顺他。
众多因素结合起来,项羽最终的失败可以归结为失去民心,而刘邦的成功则正是抓住了民心。遗憾的是,项羽手握强大的力量,却最终因自己的过错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这种局面,归根结底还是要怪项羽自己。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失去了民心,最终也失去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