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天平天国的天京事变给太平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得他们失去了能够一举击溃敌人的宝贵时机,成为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有些人曾设想,如果洪秀全和杨秀清能够团结一致,或许太平天国的运动就能成功。但这个假设真的可能吗?
太平天国攻占了广西的永安,并开始建立一系列制度,史称“永安建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封王制度: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而东王杨秀清负责节制其他各王。
为什么要让杨秀清节制其他王呢?大家都知道,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但早期对太平天国贡献最大的人是南王冯云山。他是最早深入广西山区传教的人,也是让拜上帝教迅速发展的关键人物,军中的许多老兄弟也都是他一手引入教会的。因此,冯云山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然而,起义造反最重要的却是军事能力。杨秀清擅长指挥军队,而萧朝贵则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自金田起义以来,军权就一直掌握在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手中。
由此可见,洪秀全只是精神领袖,并没有实权。教权实际上掌握在冯云山手中,而军政大权则在杨秀清和萧朝贵手中。洪秀全需要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来帮助他夺回教权。最初,萧朝贵是他的妹夫,按理说是个理想的选择,但萧朝贵屡次对洪秀全不敬,所以洪秀全最终选择与杨秀清联手。
洪秀全负责掌管教权,而杨秀清则获得了军政大权,特别是在冯云山和萧朝贵相继战死后,几乎没人能够阻挡他们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说天京事变的祸根早在永安封王时就已经埋下了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权和政权不统一。
举个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例子:张无忌是明教的教主,但当朱元璋手中握有重兵时,你认为朱元璋还会听从张无忌的指挥吗?
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小明王韩林儿是红巾军的领袖,也是朱元璋名义上的老大。当韩林儿因无地可立而准备投靠朱元璋时,途经瓜洲时,他突然溺水身亡。表面看这似乎是个简单的事故,但当时韩林儿身边有朱元璋的大将廖永忠保护,怎么可能会发生意外呢?
可见,当一个团队有两个“老大”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只有两种:要么两权合一,要么其中一方被排除。但两个人都不敢轻易对对方下手,因为一个是精神领袖,一个掌握着军政大权。如果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灭亡。
事实上,杨秀清在当时还是掌握着主动权。如果他更加清醒、稳重地管理好军政大权,并与其他王建立良好关系,让洪秀全逐渐被边缘化,凭借他的统领能力,太平天国在他的领导下,或许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
然而,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逐渐膨胀,开始与其他将领的关系日益紧张。每当他与洪秀全发生冲突时,常常借用“天父下凡”的神话来压制洪秀全,而洪秀全则表现得像个弱者,这不仅引发了其他将领的同情,也激起了对东王的不满。
最终,天京事变爆发,洪秀全下令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返回天京,企图解决杨秀清问题。韦昌辉在天京城内发动大屠杀,残忍地杀害了杨秀清及其亲属。事后,洪秀全又处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天京事变之后,原本的五个王只剩下翼王一人。接下来,太平天国究竟是由翼王分治,还是由他一人专制?洪秀全终于拿到了军政大权,但此时的他已经深陷教权和政权的双重困境。翼王成了他前进的障碍。
石达开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要么等死,要么取而代之。但他既不想等死,也不愿意取而代之,只好选择出走。
从此,太平天国的败局几乎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