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灭亡存在着多种说法。第一种看法是从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大明开始,到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尽,历时276年;第二种看法是从朱元璋到南明永历政权(由朱由榔统治)于1662年覆灭,总共294年;第三种则认为明朝延续至1683年,直到朱元璋的孙子朱克爽投降,持续了315年。三种看法中,支持第一种说法的人最多,而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则最少。那么,为什么南明作为明朝皇室后代却不被纳入明朝历史呢?
南明历史非常短暂,不足百年。
通过对比明朝与宋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朝代都是在社会动荡和战乱中建立的,且都在异族的入侵下灭亡。然而,明朝相比宋朝,整体上显得更加坚定和有骨气。明朝的皇帝们表现出强烈的抵抗精神,而宋朝的皇帝则相对软弱,虽然一些大臣显示出了英勇的精神。比如,南宋时期的崖山海战,十万军民集体殉国,展现了极大的决心与牺牲精神。
从时间上来看,北宋灭亡后,南宋坚持了百余年,形成了与金朝的对峙局面。然而,明朝的情况则不同。明朝灭亡后,虽然有一些大臣和皇族后裔在南方建立了类似的南明政权,但这一政权的存在时间过于短暂。从崇祯皇帝自尽于1644年,到永历皇帝在1662年被吴三桂俘虏,仅有18年之久。如此短暂的时间,哪怕作为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都显得不够稳固,更不用说继承明朝的正统地位了。
南明内斗,无法入史。
从时间上看,南宋的存在历时140年,足以让一代人的记忆发生变化。而且,南宋初期对金朝的激烈抵抗也是南明无法与之相比的。比如,岳飞组织的岳家军曾在多次战役中击败金军,几乎恢复了北宋的辉煌,只可惜岳飞最终被杀害,这让南宋失去了复兴的机会。
但回头看南明,所做的努力和南宋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南明在建立弘光政权后,面临着两个巨大的威胁:一是来自东北的清军,二是西北的李自成起义军。相比南宋,南明的形势其实更有利。北宋灭亡时,金军横扫中原,宋徽宗和皇族被俘,赵构则一路逃南,整个宋朝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了。然而,赵构不仅重建了南宋,还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复国的机会。
南明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崇祯皇帝自杀,整个北方的明朝依然未完全灭亡,淮河以南的地区依旧保持着相对的和平。弘光政权本可以收复这些失地,甚至有机会与清军作战,但遗憾的是,弘光政权的内斗使得其错失了这些机会。甚至在弘光政权灭亡后,鲁王政权仍然有可能带领南方抗击清军,保全长江以南的地区,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内斗,最终未能保住这片土地。
在这一过程中,鲁王政权并未称帝,而是依靠钱塘江一带与清军抗衡了近一年。与此同时,南方的其他大臣开始拥立明朝的其他皇族成员,但由于大家都不是崇祯皇帝的直接后代,导致了多方争权的局面。最终,绍武和隆武政权也未能避免内斗,导致南明的最后覆灭,明朝的正统地位也因此彻底丧失。
清朝修史的偏差
从历史的编撰角度来看,中国的历史编写通常是由后来的朝代来记录前朝的历史。这个过程难免会存在偏差。如果一个继承的朝代比较宽容,那么前朝的历史可能会得到公正的记录。但如果新朝是通过残酷征服获得的,那么前朝的历史就很可能遭到歪曲。南明的历史正是因为清朝的记载而未得到充分的公正。
清朝建立初期,对与明朝相关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打压。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对于自己通过战争取得的天下感到不安,担心会遭到明朝的复兴,因而禁止了一切赞扬明朝的言论。由于这种氛围的影响,很多私下编写明朝历史的学者最终都遭遇了惨剧。
而清朝的史官们为了保全自身,也避免提及南明的历史。结果,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明朝灭亡后,南明的残余势力仍在南方苦苦挣扎,直到康熙年间。在中国历史的悲壮之处,正是这些偏远地区,如今天的贵阳地区,仍然保存着南明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