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曾国藩和袁世凯都是极具实力的人物,他们有能力颠覆清朝的统治。然而有趣的是,这两位都常以年羹尧为戒,提醒自己权力与命运的微妙关系。
曾国藩尤其重视对待弟弟的方式,他常引用历史经验,认为大功告成者能善终者寥寥。他觉得年羹尧是典型的悲剧,而郭子仪则是为数不多结局美满的将领。这些评价显示,郭子仪与年羹尧在后来的军事领导中,成为常被拿来比较的对象。郭子仪因柔性策略而成功,而年羹尧坚持硬性作风,最终成了警示。
让我们重新讲述年羹尧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如何因坚持硬性战略而成为历史教训。康熙年间,年羹尧是一位英勇将领。康熙五十七年,皇帝的十四子受命征讨西部,年羹尧负责后勤供应。他表现出色,使皇子获得丰厚奖赏,自己也因此晋升为四川总督。
年羹尧最初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稳固后方和高效管理粮草物资上。他深知军队能否取胜关键在于后勤保障,因此对粮草管理一丝不苟,确保军队备战充足。这种务实作风赢得广泛赞誉,被誉为后勤领域的泰斗。
随着时间推移,年羹尧不满足于仅管理后方,他渴望亲自指挥战斗。他深知稳定的后勤是战斗力的关键,于是用三年时间表现卓越,晋升为川陕总督。他的升迁道路看似一片光明,甚至有机会步步高升至高官之位。然而,康熙去世,雍正意外登基,改变了他的命运。
历史上虽无法明确年羹尧与雍正皇帝之间的复杂情感,但在川陕,他掌握重兵,牵制皇十四子军队,同时北京的隆科多掌握兵权,这两股势力协助雍正顺利登基。年羹尧在其中立下大功,他的功劳在雍正眼中无与伦比,胜过任何人。
然而,年羹尧并未因此满足。为了制衡皇十四子与八子的势力,雍正任命他为西北最高负责人,掌管军政、财政和司法。前所未有的集权体制下,年羹尧取得惊人成就,甚至超过皇十四子。史书记载,他成功平定青海,雍正称赞其十年来无人能及的功绩,全由他一人完成。
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如恋人般深厚,他的眼中仿佛闪烁星光。然而,年羹尧已到权力巅峰,他选官被誉为“年选”,奏章无人不准,西北几乎全在他掌控之中。然而,短短四个月,转折便骤然发生。
在一连串事件中,官员指责他图谋不轨,盟友和亲信纷纷叛变,他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年羹尧陷入绝望时,雍正亲自出手,罢免其大将军职位,将他流放杭州,更指控他策划叛乱。这一连串打击彻底摧毁了他的意志,他最终走向生命尽头,成为历史悲剧人物,权势与野心的纠葛导致覆灭。
年羹尧的命运转折让人困惑。他明明受宠,却瞬间崩塌。细节复杂,其中包括他在巅峰四个月内的行为和被抄家的场景。年羹尧家产丰厚,离西安前往杭州时,匆忙搬运233辆载重千三百斤骡车的财富,在直隶各州县还有二百九十七顷土地、一千二百多幢房屋。这些资产规模巨大,让雍正震惊,亲自搜查年羹尧住所,宫廷内外议论纷纷。
年羹尧的财富成为绊脚石,雍正本以为搜家能满足私心,结果意外发现他亲笔题写“皇帝挥毫不值钱”的墨宝。雍正愤怒至极,心情从得意瞬间转为失望与羞辱,怒火燃烧。
此外,年羹尧的傲慢暴露无遗。他进入京城要求官员跪拜迎接,导致有人被挤下水身亡。他公开夸耀自己掌控川陕权力,声称坚不可摧,甚至自诩有王者气度,显示出对权势的自负。
他最终犯下致命错误——得罪怡亲王,弹劾其宅邸和行为,直接触怒雍正的得力助手。种种因素导致年羹尧身败名裂,辉煌只维持四个月。然而,他的经历留下宝贵历史教训,其野心与命运交织的故事至今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