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联红军以雷霆之势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曾经骄横一时的关东军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猛烈攻击下迅速溃败。八月风暴行动开始后仅一周,日本关东军就陷入了全面崩溃的境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军的军事行动并未立即停止。至战事完全结束,苏联红军俘获了大量日本官兵。关于具体俘虏人数,各方统计略有出入——苏方官方统计为大约60万人,而更为精确的统计显示,在1945年8月9日至9月2日期间,苏军共俘获639,635名日军官兵,其中包括部分伪满州国军队中的日本籍军人。
1945年8月23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第9898号决议,决定强制征用50万日本战俘到苏联各地从事重体力劳动。从1945年9月起,日本战俘开始被陆续移送到苏联境内,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46年4月。
这些战俘绝大多数被安置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匮乏的地区:
- 西伯利亚成为接收战俘最多的地区
- 东起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 西至黑海附近
- 北起北极圈内的诺里尔斯克
- 南到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
据苏联资料显示,苏联境内设立了集中关押日本战俘的大型战俘营217个,小型战俘营更达到了2,112个,另有派驻到各地国民经济部门的劳动大队392个和专门的战俘医院178个。
日本战俘被苏联视为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主要用于填补战争造成的人力资源缺口。俄罗斯学者指出:“日本士兵组织性强、还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可以用来充当免费的劳动。”
战俘们被迫在劳动消耗最大、体力劳动最繁重的部门工作:
- 有色金属开采与冶炼
- 煤炭开采
- 林业采伐
- 渔业加工
-建筑业
日本战俘参与了苏联众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
- 修建了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
- 参与了多个水电站的建设,包括明盖恰乌尔水电站、塞凡湖水电站等
- 兴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机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联合企业
战俘营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严寒的气候、糟糕的居住环境、不足的饮食和繁重的劳动,导致战俘大量死亡。据一份解密档案描述:“战俘实际上都被送到了荒野之地。当局决定让营员们自己建造住房,但既不给钱,也不给物。战俘们被迫在窝棚、帐篷和不适合居住的简易房里过冬。”
卫生状况也极其糟糕,斑疹伤寒、肺炎、结核病和痢疾在战俘营中蔓延。为战俘提供的医疗服务严重不足,药品极度匮乏。
在苏联关押期间,日本战俘遭受了巨大的生命损失。根据对各种统计数据的分析,在苏军俘获的俘虏中,有6万多日本战俘死亡,相当于每10个战俘中就有1个死亡。
具体而言,在苏军俘获的约63.9万日军官兵中,有65,245人于1945年8月至12月期间被释放。剩余的被送往苏联战俘营的日本战俘中,有51万多人被遣返回国,推算死亡人数为62,068人。
从死因看,营养不良是导致战俘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据1946年的统计数据,仅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就占死亡总数的12.5%-48.2%。其他主要死因包括肺炎、结核病、斑疹伤寒和痢疾等。
日本战俘的遣返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46年12月19日,解决苏联管辖地区日本人遣返问题的《美苏协定》在东京缔结。根据该协定,苏联开始从纳霍德卡港与霍尔姆斯克港等地遣返日本战俘。
战俘遣返工作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 前期集中遣返(1946-1950年4月):由美国及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出面与苏联交涉
- 后期集中遣返(1950年4月以后):由苏日直接交涉解决
遣返过程屡遭波折。苏联多次以冬季结冰期为由暂停遣返工作。尽管美国及日本方面多次提出抗议甚至表示可提供破冰船,但苏联仍按自己的安排遣返战俘。
至1950年4月22日,苏联通过塔斯社宣布苏联本土地区日本战俘已经遣返完毕,声称当时仅余1,487名服刑战犯和9名因病疗养者。然而,这一数据与日方推算的尚有30多万未归国者的数据相去甚远,因而激起了日本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
实际上,战俘遣返工作一直持续到1956年日苏两国恢复关系正常化之时才真正结束。截至1956年底,共计有577,567名日本战俘及被拘留者被遣返回国。
1990年以前,苏联的历史汇编中从未提及有关苏境关押的日本战俘问题。直到90年代后,随着苏联时期档案的部分公开解密,这段历史才开始被学者关注。
1993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访问日本之际,承认前苏联政府对待日本战俘的方式是不人道的,并对此表示道歉。这一表态被视为俄罗斯官方向昔日敌手伸出的橄榄枝,也为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正式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