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共有57位开国上将,其中有三位杨姓上将因其卓越的军事成就,被并称为三杨。这三位上将分别是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按年龄顺序分别为杨得志最大,接着是杨勇,最后是杨成武。由于三人的年龄相差不大,而且都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他们常常被拿来做比较,究竟谁更出色呢? 首先来说说老杨哥杨得志。杨得志比杨勇大2岁,比杨成武大3岁。之所以大家称他为老杨哥,不仅仅是因为他年纪最大,实际上他在建国之前和建国后,职务一直比杨勇和杨成武高。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县的一个铁匠家庭,小时候便跟随父亲学习打铁,后来又在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当过煤矿工人。1928年,年仅17岁的杨得志参加了湘南起义,随后加入了井冈山的红军,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逐步成长为指战员。
在长征途中,杨得志当时担任的是团长,而杨勇和杨成武也分别是各自部队的团长。三人在长征路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杨得志表现得尤为成熟稳重,他心思缜密,能够独当一面,因此逐渐在三人中脱颖而出。虽然三人在到达陕北后都被提升为师级干部,但杨得志的表现使他始终走在了前列。 进入抗战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杨得志被任命为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杨勇则是该旅的第686团副团长,杨成武则成为11师独立团团长。从这些职务安排来看,杨得志的职位略高于另外两位。 抗战爆发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杨得志升任为343旅副旅长,之后还曾担任过代旅长。而杨成武则跟随副师长聂荣臻调到了晋察冀,杨勇则继续担任杨得志的副手。在这段时期,三人都成了旅级干部,但杨得志依旧领先半步。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三人都先后担任了纵队司令和兵团司令,但杨得志依然处于领先地位。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因战斗失利而丧失了张家口,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华北整顿军队,重新组建了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被空降到该军区,担任司令员。 长期在晋察冀工作并且战功显赫的杨成武被任命为第二政委,而第一政委则是罗瑞卿。杨得志在晋察冀战场上表现出色,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为华北战局的扭转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振奋了晋察冀军区的士气。 经过三大战役之后,全军进行改编,三位杨姓将军都成为了兵团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三人一起参加了抗美援朝。杨得志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杨勇担任第3兵团司令,而杨成武则是第20兵团司令。然而,由于健康原因,杨成武在1952年8月回国休养,而杨得志和杨勇则继续坚守在战场上,并且先后担任过志愿军的司令员。但即使如此,杨得志依旧比杨勇先一步担任了这个重要职务。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三位杨将军都成为了大军区司令员。 除了担任大军区司令外,杨得志还曾担任过总参谋长,而杨成武则担任过代总参谋长,杨勇则担任过副总参谋长。这个职务上的差异再次体现了三人之间微妙的差距。在这些重要职务中,杨得志也是唯一一位进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人。 三杨中,杨勇是最早去世的,他于1983年去世,享年70岁。杨得志则在1994年去世,享年83岁。三人中活得最久的是杨成武,他于2004年去世,享年90岁。杨成武的儿子杨东明是空军中将,杨成武的一生堪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