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从一个贫苦的草根,最终逆袭成了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贫寒,像很多当时的普通人一样,他也采用了数字来取名字。
在当时,普通百姓取名使用数字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是由于朝廷的限制。根据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的记载,元朝的规定是不允许庶民取正式名字,名字只能依照行次和父母年龄等来定。其次,这与当时的文化水平较低有关。元朝统治者多为蒙古人,他们重兵治国,缺乏对普及文化教育的重视,导致民众识字率极低,因此人们只能用简单的数字来命名。 朱元璋的家族,世代使用数字起名。朱重八的五世祖朱仲八、四世祖朱百六、曾祖父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等人,名字都与数字相关。甚至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祖父常重五、父亲常六六,也采用了类似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反映了他们出身贫寒,也体现了文化普及的局限。 然而,朱重八并未一直保持这个名字。当他决定参加反元义军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其中朱是姓,保持不变,而元代表了他要推翻的元朝,一种锋利的玉器,象征着他将自己视作铲除元朝的利器。朱元璋这个名字,也表达了他对元朝的彻底仇恨,意味着他要奋力与元朝作斗争。 朱元璋与元朝的仇恨源于他家族的悲惨遭遇。元朝至正四年,淮北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朝廷虽然拨发救灾银粮,但经过官员层层盘剥,最后送到灾民手中的仅剩微薄的粮食。这场灾荒导致朱重八的父母、大哥和侄子相继死于饥饿。家中仅剩17岁的朱重八孤苦无依,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和困境。 在失去亲人之后,朱重八开始了他艰苦的流浪生活。在汪大娘的引荐下,他进入黄觉寺出家为僧,但不到两个月,因灾荒愈演愈烈,寺庙被派遣去化缘。朱重八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从凤阳出发,穿越了合肥、固始、信阳、汝州、陈州、鹿邑、亳州、颍州等地,足迹遍布淮西一带。整整四年,朱重八过着类似乞丐和和尚的双重身份生活。这些艰难的岁月,在朱元璋后来的《皇陵碑》中有着深刻的描述: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朱元璋的悲苦生活,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也让他对腐败的元朝政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几个月后,朱重八回到黄觉寺,继续他的僧侣生涯。此时,童年好友汤和写信邀请他加入反元义军。朱重八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犹豫不决。然而,在至正十二年,朱重八外出时,回到寺庙发现寺庙已经被元军烧毁。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朱重八的命运,他走投无路,最终投奔汤和,加入了反元义军。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朱元璋终于在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即便如此,朱元璋在称帝后依然进行了改名,他自称朱兴宗,并给已故的父亲、祖父、兄弟们改名。父亲朱五四被改为朱世珍,大哥朱重四改为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为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为朱兴祖。这样,朱元璋和他的家族成员的名字连起来,寓意着隆盛祖宗,表达了他对家族的尊崇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