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两次计划灭掉日本,但都被刘伯温竭力劝阻,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呢?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恩怨由来已久,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曾有过入侵中国的企图,而在明朝时期,日本再次发动了侵略,尽管最终被中国成功挫败。日本多次表现出不服从中国的野心,这使得许多人都察觉到了它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早早就发现了日本的图谋,甚至曾两次提出要消灭日本,可是每次都被刘伯温劝阻。那为什么刘伯温如此坚决地反对呢? 朱元璋从贫苦百姓中崛起,身世的经历让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深有感触,甚至在治国理政时,他有着强烈的共情能力,特别是对百姓的保护欲。他自己曾深受贫困折磨,所以他特别关注百姓的安危。明朝建立之后,倭寇成了沿海百姓的头号敌人,尽管倭寇不仅是日本人,还有不少中国人参与其中,但他们的暴虐和狡猾让百姓苦不堪言。倭寇的存在让朱元璋感到愤怒,尤其是当倭寇再次骚扰中国百姓时,他下令给百姓颁布了紧急抗倭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这说明朱元璋对抗倭的决心。而倭寇的持续作乱,让朱元璋决定要彻底铲除日本。 朱元璋熟读历史,他清楚日本在唐朝时曾犯过大错,白江口之战便是其代表。所以他决定一举消灭日本,防止其未来再度作乱。然而,他想要发动战争的决定一传出去后,立即受到了众多文官的劝谏,这让朱元璋心烦意乱。因为这些文官大部分曾在元朝效力,而他通过许多手段才把他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但国家的管理依赖于这些文官的支持,尤其是刘伯温,作为一位极具声望的智者,他的意见对朱元璋来说至关重要。 刘伯温虽然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但他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倒更像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曾是元朝忠诚的文官,且与元朝的许多高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刘伯温对很多政治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使得朱元璋特别重视他的意见。刘伯温反对朱元璋攻打日本,给出了几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明朝刚刚建立,国力尚未稳固。如果贸然发动对外战争,可能会引发国内的不稳定。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推翻,但其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朝堂中,许多文官依旧心系元朝,甚至反感朱元璋的治理方式。刘伯温提醒朱元璋,如果他此时出兵日本,可能会引起内部分裂,甚至导致叛乱。因此,保持国内稳定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个理由是,经过长期战乱,百姓已身心疲惫,不愿再承受更多战斗。百姓的疾苦让朱元璋感同身受,他不愿再让他们遭遇战火。刘伯温认为,日本的地理位置复杂且难以攻克。即使强大的元朝也未能成功征服日本,更何况是当时的明朝。 尽管刘伯温的第二个理由存在一定问题——明朝的军力比元朝强大得多,尤其是明朝在水战方面的优势远超元朝,刘伯温的看法还是让朱元璋考虑到了日本的防守难度。 最后,刘伯温指出,即便明军成功征服日本,征服后的日本并不会给明朝带来太多利益。日本地形恶劣,资源贫瘠,攻占日本的军事投入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古代战争中,国家往往寻求可以增值的领土或资源,然而日本的价值相对较低,这使得朱元璋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必要性。 经过刘伯温的劝阻,朱元璋决定暂时放弃灭日本的计划。然而,在明朝逐渐强盛之后,朱元璋又一次决定派遣使者与日本联系,想要看看日本是否认同中国的宗主地位。没想到,日本不仅没有回应,还残忍地杀害了五名使者,将另外两名囚禁数月。此举激起了朱元璋的愤怒,他再次决定讨伐日本。 这一次,刘伯温再次劝阻,但朱元璋此时已经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他的决断力更为坚定。刘伯温虽然再次提出警告,但这次他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巧妙地将一份关于西北的紧急报告递给朱元璋,提醒他国内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朱元璋权衡后决定先解决本土问题,暂时按下了讨伐日本的计划。 朱元璋最终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并告诫后代要小心日本。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万历时期日本确实发动了侵略,结果却被中国打得溃不成军。其实,朱元璋两次未能灭掉日本,除了刘伯温的劝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刘伯温与他背后的一部分元朝旧臣的关系。很多元朝的官员为了保全自身利益,在明朝建立后投靠了朱元璋。虽然他们加入了明朝,但心中依然有一部分元朝情结,这使得他们对外政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因此,朱元璋虽然有灭日本的计划,但每次都被各种因素拖延。最终,朱元璋的审慎和刘伯温的劝阻可能使得明朝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灾难,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