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深秋,68岁的老将陈亨站在大宁城头,看着燕王朱棣的军队逼近。
二十年前,他选择投奔还籍籍无名的朱元璋;
此刻,他要做第二次豪赌。
这一次,他手中握着,能决定天下归属的十万精兵。
元至正二十年的扬州,到处是逃难的人群,陈亨坐在万户府的公堂里,案头堆着各地送来的军情。
作为正三品的扬州万户,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帝国已经烂透了。
元廷的命令一天三变,地方官员只顾搜刮民财。
前线将领领不到军饷,士兵吃不上饭,谁还会为这样的朝廷卖命?
濠州传来消息,一个叫朱元璋的红巾军将领正在招兵买马。
陈亨派人打听,得到的回报让他意外:此人赏罚分明,军纪严明,麾下虽只有数千人,竟把郭子兴的旧部收拾得服服帖帖。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在攻下太平后,没有像其他义军那样烧杀抢掠。
他在招募读书人,设立军政机构,像个真正要成事的样子。
深夜,陈亨独自登上城楼。扬州城外,到处是难民的篝火。
他想起自己在元廷摸爬滚打二十年,作为汉人始终是外人。
如今天下大乱,正是重新选择的时机。
第二天,陈亨脱下官服,带着几个亲信悄然离开扬州。
朱元璋见到他时正在点兵,看见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只是点点头:"会打仗就行,先当个铁甲长。"
从万户到铁甲长,官降了十几级。陈亨没有抱怨,他赌的是未来。
1367年,徐达率大军北伐。陈亨被留守东昌,这座运河边的小城是北伐的前进基地。
元军反扑时,数万大军围困东昌。陈亨每天登城察看敌情,发现元军虽多,调度混乱。
他趁夜派出小股精兵,潜入敌营纵火,搞得元军草木皆兵。
打了三个月,元军退了。徐达回师时,特地来看陈亨:"大同需要一个稳重的守将,你去。"
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洪武十三年,朱棣带着仪仗队进驻北平,这个二十岁的藩王眼神锐利,走路带风,一看就不是安分的主。
陈亨作为北平都指挥使,负责城防安全,自然要常去燕王府汇报军情。
朱棣对这个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老将很客气,时常留他喝酒聊天。
说是聊天,其实是在套话——北方各卫的兵力部署、将领性格、军中派系,朱棣问得细致入微。
陈亨心里明白,这位燕王野心不小。
洪武二十一年,朱棣首次率兵出塞征讨蒙古。
陈亨带着北平守军配合,看着燕王指挥若定,他知道这人成气候了。
接下来的十几年,陈亨一直驻守北平。
他看着朱棣从青涩藩王变成沙场老将,看着燕王府的护卫从三千人扩充到八千人,看着那些降将蒙古将领对朱棣言听计从。
这父子俩,迟早要出事,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
新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周王、湘王、代王接连被废,湘王朱柏甚至被逼自焚。
朝廷的密探遍布北平,连燕王府门口卖包子的老汉,都可能是锦衣卫的耳目。
建文帝开始不信任陈亨了,这不难理解。
陈亨跟徐达共事多年,徐达是朱棣的岳父;陈亨在北平驻守二十年,跟燕王关系密切。
这样的人,怎能继续掌管北平兵权?
建文元年,朝廷下旨:陈亨升都督佥事,调往京师。听起来是升官,实际上是夺兵权。
接替他的是谢贵,建文帝的心腹。
临行前,朱棣设宴为陈亨饯行。酒过三巡,燕王突然问:"陈将军觉得,朕这个侄儿如何?"
陈亨沉默片刻:"年轻,心急。"
朱棣笑了:"正是。"
两人都没说破,但彼此心照不宣。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起兵,消息传到京师,朝廷震动。
建文帝急调陈亨前往大宁镇守——这座塞外重镇,是阻挡燕军南下的关键。
大宁行都司辖二十余卫,都是常年与蒙古作战的精锐。
况且宁王朱权手下有朵颜、泰宁、福余三卫骑兵,总计三万余人,个个是草原上长大的天生骑手。
陈亨接到任命时已经67岁。他带着刘真、卜万进驻大宁,三人分工:卜万负责城防,刘真统领野战军,陈亨总揽全局。
九月,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
朝廷的计划很明确:李景隆从正面进攻北平,大宁守军从侧翼夹击,把朱棣困死在北方。
卜万主张立即出兵。
陈亨摇头:"等等看。"
他派出探马,很快传回消息:朱棣率精锐奔袭永平,救出被困的燕军,随后没有回援北平,反而向大宁方向疾驰而来。
刘真大惊:"燕王这是要干什么?北平空虚,他竟敢丢下老巢?"
陈亨盯着地图,突然明白了:朱棣是来抢人的。
北平守军不过数千,李景隆有五十万。正面硬拼,燕王必败无疑。唯一的机会,就是夺取大宁的精兵。
十月初六,朱棣军队抵达大宁城下。
出人意料的是,燕王单骑入城。
朱棣见到宁王朱权,抱头痛哭:"皇兄救我!齐泰黄子澄要灭我全家,我实在没有退路了。"
宁王心软,留他住下,接下来几天,朱棣每天派人进城,给守军将领送礼、拉关系。
陈亨接到燕王的密信,只有一句话:"大宁归我,封你国公。"
老将沉默了一整夜,他想起二十年前投奔朱元璋时的赌注,想起建文帝对自己的猜忌,想起李景隆那个纨绔子弟根本不会打仗。
最关键的是,他看得出朱棣已经没有退路,困兽犹斗最为凶狠。
卜万听说朱棣在城里,主张立即抓捕。陈亨反对,两人争执起来。陈亨突然翻脸,下令逮捕卜万。
消息传出,城中大乱,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辞,宁王送到城外。伏兵四起,大宁守军纷纷倒戈。
刘真从城外急匆匆赶回来救援,半路得知大宁已失,犹豫再三。
当夜,陈亨派人袭营,打得刘真措手不及。这位守将单骑逃往广宁,大宁十万精兵尽归朱棣。
朱棣挟持宁王,收编朵颜三卫,班师回北平。
郑村坝一战,新得的骑兵如虎入羊群,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一触即溃。
从此,天下局势逆转。
白沟河畔,两军对阵,陈亨策马立于阵前,身后是三万朵颜骑兵。
对面李景隆的中军帐下,龙旗招展。
战鼓响起,老将一马当先冲入敌阵。箭矢如雨,一支利箭射中他的肩膀,鲜血染红盔甲。陈亨拔出箭,继续厮杀。
白沟河之战,燕军大胜。陈亨被抬下战场时,已经说不出话。
建文二年初,朱棣围攻济南。陈亨坚持带伤出征,在铧山遭遇平安率领的南军主力。
这一仗打得极为惨烈,燕军大败,陈亨旧伤复发,几乎昏厥。
他被送回北平,朱棣放下军务,亲自到陈亨府上探望。
老将躺在床上,声音微弱:"殿下要抓紧时间,我怕是等不到入城那天了。"
"先生会看到的。"朱棣握住他的手。
陈亨摇摇头:"我这辈子赌了两次,第一次赌朱元璋能成事,第二次赌殿下能夺天下。如今看来,都赌对了。"
建文二年十月,陈亨病逝,享年68岁。
朱棣亲自写祭文,文中有一句:"成大事者,识时务,懂取舍,先生二者皆备,吾不敢忘。"
建文四年,燕军攻入南京。朱棣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追封功臣。
陈亨被追封为泾国公,谥号襄敏,子孙世袭,传承九代。
三百年后,泾国公府依然矗立在京城。
那个在乱世中两次下注的老将,用自己的选择,改写了大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