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他去世后先后掌控了曹魏的权力,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不过,其他几个儿子在三国时期并没有显赫的表现,所以他们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司马懿最小的儿子——司马伦。司马伦不仅参与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而且他篡位称帝,最终却落得了悲惨的结局。那么,司马伦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司马伦,字子彝,出生于河内郡温县(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的异母弟,母亲是柏夫人。曹魏嘉平初年(公元249年),司马伦被封为安乐亭侯。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司马伦被封为琅琊王。后来,在咸宁年间(275年—279年),他被改封为赵王,晋升为平北将军,负责邺城的防务,之后又升为安北将军。西晋初期,晋武帝为了巩固皇室的权力,进行了大范围的封王。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伦自然也被封为藩王。此时,司马炎允许这些藩王拥有兵权,这为西晋后来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司马衷继位,但由于其不能处理政务,太傅杨骏开始辅佐政府。然而,皇后贾南风却阴谋陷害杨骏家族,最终控制了实际的权力。到了元康初年(291年),司马伦被调任为征西将军,并且开始镇守关中。然而,他在治军中刑赏不公,导致氐族和羌族的叛乱,最终被召回京城。不久,司马伦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并通过与皇后贾南风及其母郭槐的密切关系,获得了权力。他也通过谄媚和奉承得到贾后的亲信支持。司马伦多次要求担任更高职务,比如任命自己为尚书令,但由于名声不好,朝廷中的百官并不支持他。张华和裴頠等大臣坚决反对他的要求,这也让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较弱。 元康九年(299年),愍怀太子司马遹被贾后陷害,废除太子之位。司马伦趁机与孙秀等人策划杀害太子,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在太子被废之后,司马伦变得更加野心勃勃,他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他矫诏废除贾后,命令将她软禁在建始殿,并严厉追查与贾后有关的人员。随后,司马伦开始任命自己的家人和亲信担任重要职位,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影响力愈加扩大。 公元300年8月,面对司马伦篡权,淮南王司马允起兵反抗,结果兵败被杀。年底,益州刺史赵廞在四川起义,形势对司马伦越来越不利。司马伦在绝望中选择了走极端,篡位称帝,司马衷被尊为太上皇,而他则自立为皇帝,杀害了皇太孙司马臧。同年3月,齐王司马冏联合其他藩王起义反对司马伦,这场局势逐渐演变为八王之乱的高潮。 最终,在各地藩王的联合讨伐下,司马伦屡次败北,被迫将皇位归还给晋惠帝。此后,他带着家人逃到了金墉城避难。然而,司马伦作恶多端,终究未能逃脱审判。他和他的党羽很快被捕。朝廷中,王司马肜上奏认为司马伦父子叛逆,应该处死。百官一致同意此论,最终,司马伦被判死刑,并且以饮用金屑苦酒的方式自尽。其党羽也被一并清除。司马伦虽然篡位成功,但他最终只维持了四个月的帝位,结局惨烈,实属罪有应得。他不仅未能安享权力,反而加速了西晋政权的衰败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