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创建者曹操、刘备、孙权各自都有一位资深、稳重的文官辅佐,他们主要负责为君主规划国家的发展路线和治理内政。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的谋士是荀彧;刘备的谋士是诸葛亮;而孙权则由张昭辅佐。在这三位智囊中,谁最为出色呢?根据正史的分析,三人的能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其中诸葛亮最为卓越,其次是荀彧,而张昭则相对较为逊色。 **诸葛亮与荀彧的对比**
刘备的集团与曹操的集团最大的差异就是,刘备手下不仅兵员不足,粮草匮乏,甚至缺乏能胜任重任的谋士。虽然刘备手下有关羽和张飞这两个著名的武将,但文官谋士却显得异常短缺。后来,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来了诸葛亮,并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不仅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还为其制定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为刘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庞统也投奔刘备,为刘备提供更多的智谋,刘备因此得到了卧龙和凤雏两位极为出色的谋士。这时,刘备信心大增,认为有了这两位智囊,自己的霸业必定可以成功。然而,好景不长,庞统在益州攻打雒城时不幸中箭重伤,最终死去。此时,刘备只剩下诸葛亮一位重要谋士,诸葛亮也因此成为刘备最为倚重、唯一能依赖的军师。 与此相对,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济济,诸葛亮并非唯一的谋士。曹操手下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一大批足以与诸葛亮匹敌的智囊。即使是诸葛亮的老友徐庶也曾投效曹操。每当战事发生时,曹操都会亲自带领军队出征,而把后方的事务交给荀彧来处理。荀彧不仅稳重,而且处理军事和政务经验丰富,负责了曹操许多重要决策,因此他被称为荀令君,并且被认为具备王佐之才。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职务相当于曹操阵营中的多个谋士,如荀彧、荀攸、程昱和贾诩等人的合体,显然,诸葛亮的能力要高出荀彧一个级别,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荀彧更为杰出。 **诸葛亮与张昭的对比** 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临终时,孙策将江东的基业交给弟弟孙权,并特别嘱咐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就像是孙权的托孤大臣,负责辅佐他治理江东。每次孙权外征时,都会把后方交给张昭,称其为张公。由此可见,张昭是孙权最为倚重的文官谋士。然而,和诸葛亮相比,张昭却差得远。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赤壁之战时,张昭和诸葛亮的表现完全不同。张昭虽然以直言敢谏著称,但在赤壁之战时,他却主张投降,认为应该效仿刘琮投降曹操。虽然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来看,张昭的投降建议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从孙权的立场来看,张昭无疑是一个不合格的谋士。他竟然劝说自己的君主向敌人投降。而诸葛亮则在曹操的军队来袭时临危不惧,冷静应对。他不仅在长坂坡之战中坚持陪伴刘备,而且与鲁肃联合促成了孙刘联盟,最终大败曹操。 第二个原因是蜀汉与吴国建立时,丞相人选的任命。蜀汉建立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因此掌握了军政大权,成为了蜀汉唯一的最高领导者。相比之下,吴国在建立丞相职位时,虽然张昭有着极高的声望,许多人推荐他担任丞相,但孙权却拒绝了,改任孙邵为丞相,并为此找了一个牵强附会的理由。孙邵去世后,吴国再次空缺丞相职位时,许多人再次推荐张昭,但孙权依然拒绝,认为张昭性情刚烈,不适合担任丞相,最终选择了顾雍。由此可见,张昭在丞相的职位上始终未能成功,这与诸葛亮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从各方面来看,张昭无论是和诸葛亮,还是和荀彧相比,都不在同一个级别。荀彧多年来在曹操手下主持各项重要事务,相当于曹操的丞相,而张昭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结语** 综上所述,诸葛亮、荀彧和张昭三人,分别是刘备、曹操和孙权的重要谋士,但他们的能力水平差距非常明显。诸葛亮最为出色,荀彧次之,张昭则最为逊色。诸葛亮终其一生担任蜀汉丞相,直到去世;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王而被冷落;而张昭始终未能成为吴国的丞相,未能达到与他人相比的同等地位。(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