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北京的寒风刺骨,白雪纷飞,正是冬季最冷的时候。一天,徐向前将军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门外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嘟囔着:“这么冷的天,谁还会出来串门?”
当徐将军打开门的一瞬间,一股寒风夹带着飞雪扑面而来。站在门口的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者,精神矍铄,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戴着棉帽,帽子和衣服上已经积了一层薄雪。正是邓小平。
听到动静的徐向前赶紧走过来,关切地迎接道:“邓公,这么冷的天,您亲自过来,实在不用这么麻烦,打个电话或者让我们过去就行了。”
邓小平笑着脱下大衣,边脱边说:“徐帅,这件事非常重要,怕电话里说不清楚,还是面对面谈比较好。”
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让邓小平在如此寒冷的冬季亲自登门拜访呢?
原来,1979年,邓小平身兼数职,事务繁忙。为了不给工作带来负担,他决定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然而,辞职的背后却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接替这个重要的职位呢?
为了找到合适的接任人选,邓小平亲自登门拜访徐向前,共同商讨国家未来的军事布局。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反复思考,最终,几位老帅共同确定了合适的接任人。
回顾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恢复了中央的职务,并在次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年逾七旬的邓小平立即投入到国家各项建设工作中,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及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事已高,邓小平深知自己已力不从心。为了不给其他干部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也为了给年轻干部提供机会,他在1979年提出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
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批准了邓小平的辞职,并决定借此机会对领导班子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尤其是对总参谋部、各大军区和三总部的领导职务进行梳理。
最初,军委打算由邓小平推荐接任的总参谋长人选,但邓小平坚决拒绝了。他表示:“特殊时期刚刚过去,许多同志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如果由我来推荐选拔,恐怕会引起误解,甚至可能在党内滋生结党营私的风气。”
总参谋长是军队中最为关键的职务,是我军的核心领导岗位,邓小平深知这个职位需要一个综合素质过硬、获得广泛认同的人选。
因为聂荣臻在军中长期担任要职,对军事事务十分熟悉,中央军委决定让聂帅负责选拔总参谋长的人选,而邓小平则在旁协助。几位老帅齐心协力,经过长时间的商讨,终于敲定了最终的人选。
聂帅和邓小平认为,只有得到全体老将一致认可的人选,才适合担任这个重任。为了确保选拔的公正性,几位老帅经常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推荐各自认为合适的候选人。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聂帅首先提出了杨勇将军作为总参谋长的候选人。杨勇自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某次战役中,他成功全歼国民党一个师和两个旅,获得了嘉奖。
杨勇曾在新疆军区任职,在动荡的年代里,他坚守岗位,保持了局势的稳定,显示了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了金城战役,对朝鲜战争的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勇忠诚、作战经验丰富且具备领导才能,因此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但是,他刚直的性格和过强的原则性在工作中有时显得过于严格,曾与一些人发生过冲突。结果,军委收到了关于杨勇的多封匿名举报信。经过慎重考虑,军委决定放弃杨勇作为总参谋长的候选人。
接着,老帅们将目光转向了杨成武。杨成武也是一位资深革命将领,曾参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和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指挥了金门战役和西藏平叛等一系列胜利行动,屡获佳绩。
当时,杨成武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区司令员,表现出色且充满活力,聂帅认为他具备担任总参谋长的能力。然而,邓小平指出,杨成武在“十年动乱”时期的一些问题仍未完全澄清,如果由他担任总参谋长,可能会引发一些老干部的不满。果然,当军委收到候选名单时,许多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强烈反对,要求不选杨成武,最终杨成武未能担任总参谋长。
此时,邓小平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心急如焚,甚至夜不能寐。他亲自指派军委常委耿飚前往广州,征求叶剑英元帅的意见。几天后,耿飚带回了叶帅的亲笔信,并向邓小平汇报:“叶帅非常重视总参谋长的选拔问题,他不顾疲劳,日夜与我商议,最终给您写了这封信。”
邓小平反复阅读叶帅的信,逐渐冷静下来。信中的内容给了他很大启发,于是他决定立刻去聂帅家,与他共同商讨总参谋长的选拔问题。虽然外面寒风刺骨,雪花飞舞,邓小平依然毫不犹豫地出门,寻找解决方案。
当邓小平到达聂帅家时,徐向前也正好在场。看到邓小平顶着风雪亲自前来,两位老帅不禁埋怨道:“邓公,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亲自来了,打个电话不行吗?”
邓小平笑了笑,说:“事关重大,电话说不清楚,必须当面谈。”
邓小平将叶帅的信内容讲解给两位老帅,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深入讨论,三位老帅终于达成一致,确定杨得志为新的总参谋长候选人。
聂帅和徐帅松了一口气,徐帅感慨道:“这次选人比打一场大仗还累,希望这次能够成功。”
邓小平和聂帅相视一笑,心中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
杨得志最终被选为总参谋长,他作为“军中三杨”之一,以其卓越的革命经历赢得了党内外的广泛尊重。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他注重民主作风,深得部下和人民的支持,成为领导总参谋部的合适人选。
1980年,杨得志正式接替邓小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并未辜负邓公和老帅们的厚望,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和几位老帅在选拔国家重要岗位人选时表现出的谨慎态度,体现了他们深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人民的崇高使命。这种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