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异姓公爵爵位有许多差异,尤其在封号、数量、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在这两个朝代中,公爵被认为是最高的异姓爵位,不过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定义却各有不同。明代的公爵一般被称为国公,而清代则不再使用国字,而是采用忠勇、谋勇、昭武等称号。
那么,明清两代的公爵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区别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公爵的数量差异明显。明代从洪武到崇祯共封了35个公爵,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一些死后的追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35个公爵中的大多数是在洪武和永乐两朝期间封的,达到30个。宣宗和仁宗的两朝没有封过一个公爵。而从英宗到明朝灭亡的近两百年里,仅有6位被封公爵,包括忠国公、保国公、宁国公、昌国公和瀛国公。如果加上南明的一些小朝廷,公爵的数量会显得更多,但这些公爵的含金量较低,许多人是因为手握军权或做了一些小规模的战功就被封为公爵,造成了封号的泛滥。 相比之下,清代的公爵人数要多得多,大约有72位,是明代的两倍。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35个公爵中,有不少是在大明开国前就去世了,如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等七位,他们都死于朱元璋首次大封功臣之前。所以实际上,明代只有28个人在生前享受过公爵的待遇,这使得封公爵的难度可见一斑。 清代的封公爵人数较多,但其封爵的标准和明代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清朝的中期。到道光以后,除了皇后的父亲外,几乎没有人获得公爵称号。即使是曾国藩这样的功臣,也只是被封为一等侯,而不是公爵。 其次,封公爵的标准也存在差异。明代的异姓公爵必须立下社稷功,即为国家出力、保卫国家安全或维护皇权,才有资格封爵。这个社稷功是硬性标准,连皇帝在拟定爵位时都不能轻易违背。然而,明代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明英宗复辟后,石亨因功被封为忠国公,而魏忠贤的从子魏良卿则因并无显赫功绩却被封为宁国公。通常,在和平时期,武将很难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因此在明代,许多公爵需要通过逐步积累战功才能获得封号。比如保国公朱永,早年通过袭封抚宁伯,并多次战胜蒙古后才被封为公爵。而在清代,虽然也有非军功不得予的规定,但由于清代皇权集中,内阁和军机处并没有实际的决定权,所有的封爵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清代的封爵标准比较模糊,许多获得公爵的人都是凭借个人关系,尤其是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的旗人,例如遏必隆、傅恒、福康安等人。因此,清代的汉臣获得公爵的机会要比旗人难得得多,整个清朝,汉人获得公爵的只有五人。 在公爵的等级方面,明代公爵大体上分为四类,分别是:为太祖定天下的功臣、辅佐成祖靖难的功臣、辅佐明宗的功臣和其他功臣。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第一和第二类的公爵一般可以世袭,第三和第四类公爵通常只能享受一代的待遇,若要传给子孙,还需特旨降旨。明代的公爵能世袭的情况非常少,洪武时期仅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能够世代传承,其他大多数公爵都只能传一代。因为明代皇帝极为警惕外戚和勋贵集团,公爵通常掌握军权,为了防止权力过大,皇帝往往会采取削权或除掉公爵的做法。 与此不同,清代的公爵则大多是世袭的,皇帝一旦封赐,通常不会轻易剥夺其爵位。即使后代犯错或失职,公爵爵位依然会保留,子孙可以在家族内选出合适的人来继承。因此,清代的公爵往往能传承几代,甚至直到清朝灭亡。 在职权方面,明代的公爵与军权紧密相关。公、侯、伯等爵位的获得者往往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显赫。如果国家发生重大战争,这些勋贵武将通常会被任命为统帅,参与决策。而在清代,公爵与职务并没有直接关系,是否获得实职完全由皇帝决定。第一代公爵通常是朝中的重要大臣,而后代的公爵往往只是继承祖辈的爵位,是否有实权则因人而异。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的公爵无论在地位、权力上,还是在制度上的严密性,都远胜于清代的公爵。明代的公爵地位显赫,军权与政治权力相结合,而清代的公爵则相对较为平庸,更多的是依靠家族的影响力和皇帝的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