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央急调杨得志去朝鲜,问他有何要求?杨:那就请朱德到我这看看
创始人
2025-11-11 15:01:52
0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1950年,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杨得志收到一封绝密电报。这封电报来自中央,明确指示他率军出征朝鲜。电报末尾赫然写着毛泽东三个大字,显示出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是毛主席亲自下达的命令,意味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何疏忽都不能允许。

接到命令后,杨得志立即投入到部队整顿工作中,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发。就在部队整装待发之际,中央特别询问他是否有任何特殊请求。杨得志沉思片刻后作出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他希望朱德能够亲自到前线看望他一趟。

那么,为什么杨得志在出征前如此殷切地希望朱德前来?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深厚的情谊呢?

1911年,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贫困农家,当时名叫杨敬堂。家境极为困难,父母共养育十四个子女,但厄运降临,最终只有三人幸存。杨敬堂的父亲是一名铁匠,八岁起,杨敬堂便跟随父亲学习打铁。少年时期,他辗转在矿井和工地之间,曾做过矿工、挑夫,后来又随哥哥杨海堂进入筑路工地打工。 虽然劳累不堪,杨敬堂的生活仍然困苦不堪。年仅十八,他已深刻认识到社会现实:像他们这样的贫苦劳工,终其一生恐怕难有出头之日,命运如同牲畜被奴役,活着却没有尊严。

社会的不公、权贵的压榨,使工人们白天挥汗如雨,夜晚却只能啃食一碗粗劣的玉米粥和硬邦邦的窝窝头。饥寒交迫下,工人们的不满日益增加。杨海堂曾带领杨敬堂和其他工人,向管理者提出改善伙食的请求,但遭到冷嘲热讽:“工地活儿抢着干,干不下去滚蛋。”

这种侮辱激起了杨海堂的反抗决心,他与弟弟以及几名工友毅然离开工地,加入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这是杨敬堂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年仅十七岁,他成为红军战士,并在哥哥建议下改名为杨得志,寓意坚定的革命志向。

随后,他们随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红军主力会师。杨得志被编入红四军特务营三连,职位虽普通,但哥哥杨海堂已升任班长,性格开朗、深受长官喜爱。他时刻关心弟弟,反复叮嘱杨得志操练时务必将刺刀安装牢固,以备关键时刻救命。

不久,两人被分派到不同任务,告别时,杨海堂高喊“上好刺刀”,成为他们的诀别信号。哥哥的英勇牺牲,使杨得志迅速成熟,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继承哥哥遗志,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杨得志勇敢细心、吃苦耐劳,很快赢得领导的赏识。经历一次次艰苦战斗,他逐渐崭露头角,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屡立战功,参军不到两年便晋升为特务连及炮兵连连长。 战火之中,杨得志声名渐长,与朱德、陈毅等领导关系愈加密切。杨得志曾说,朱德不仅是上级领导,更像父亲般关心他。朱德对这位年轻将领十分欣赏,亲眼见证了他从军初期的艰难成长。 红军主力再次汇合时,朱德激动地握住杨得志的手,关切地问候他。后来,由于344旅旅长因病休养,朱德首先想到由杨得志代理旅长职务。肩负重任的杨得志更加勤勉努力,以实际行动回报朱德的信任。 此后,杨得志被派往晋鲁豫边区,屡立战功。在石家庄战役期间,为第一时间了解前线情况,朱德不顾危险亲赴轰炸区指挥部。杨得志担心朱德安危,坚持将他送回后方指挥,两人彼此为对方着想,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动容。

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杨得志请求朱德亲临前线,并非仅因私情,而是希望借朱德的威望鼓舞士气,激励战士们保持高昂斗志。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深知任务艰巨,建议派杨得志率部加入志愿军。

此时,杨得志已是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也是最年轻的野战军司令。接到毛主席绝密电报后,19兵团迅速调往山东,待命出征。很快,杨得志接到通知前往中南海,他原以为将直接觐见毛主席和周总理,结果见到的却是朱德。朱德告诉他,彭德怀没有提出特殊要求,只点名19兵团参加朝鲜作战,而他代表毛主席和周总理前来与杨得志沟通。 杨得志明白,这次任务既是信任也是考验。朱德代表中央,邀请他提出任何需求。望着墙上朝鲜战场的地图,杨得志深知军备有限、精良武器难以获得,唯有一个请求——希望朱德陪他前往山东视察部队。朱德理解他的心意,也知难以拒绝。彭德怀之所以选择19兵团,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战斗力强,而他本人对该部队十分熟悉。 对朱德来说,战士动员本不该是他的职责。作为文武双全、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他早已身居高位,甚至总结出游击战“16字诀”,影响深远,连大将粟裕也曾是他的部下。但朱德不仅是战场上的元帅,更是被誉为“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在军中威望无人能及。朱德的威信,是在一次次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带领部队脱险中建立起来的。 朱德早期入党时军中地位并不高,曾因旧军阀身份长期隐匿。1927年三河坝分兵,他率少数兵力顽强抵抗敌军三天,为主力撤退争取时间,虽不幸主力被击散,但他坚定鼓舞残兵,带领他们安全到达井冈山,延续革命火种。同年石径岭之战,朱德巧妙指挥,带部队翻越险峻悬崖,从后方突袭土匪占据的险地,成功击溃敌人。粟裕至今忆起朱德攀岩英姿,仍心潮澎湃。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总司令,领导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势力,他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赢得军中绝对敬重,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袖。

回到山东后不久,朱德亲自探望杨得志。寒冬腊月,刺骨寒风中,朱德坚持与杨得志及官兵同住简陋四合院。屋内燃起木炭火取暖,但朱德很快决定亲自走访各连队,了解基层士兵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因各连队相距较远且天气严寒,杨得志建议在院内接见代表,但朱德坚持下基层,亲眼看看士兵们的生活状况。在多日走访中,朱德与士兵及基层干部亲切交谈,激励士气,赢得了战士们的深厚敬意。这次活动让朱德对部队现状了如指掌,也让战士们士气大振。

动员大会如期举行,但场地有限,仅团长以上干部可入场。此前朱德与士兵见面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士兵搬着小板凳努力想再一睹朱德风采,现场秩序一度混乱。杨得志感到尴尬,朱德却笑着安慰,随后主动下台,亲自走向士兵,握手问候,气氛温馨感人。 此次动员,朱德没有宣讲官方套话,而是以真诚话语鼓舞士气,使19兵团士气高涨。两个月后,19兵团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军团,踏上抗美援朝前线,参与几乎所有重要战役。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浴血奋战三年后凯旋归国。杨得志与朱德再次重逢。尽管渴望相见,他仍优先处理国事,第一时间返回岗位。直到1954年国庆,杨得志才在天安门城楼再次见到朱德。毛主席握住他的手称赞其功绩,杨得志激动难言,而朱德则露出欣慰微笑。

1955年授衔仪式上,因卓越战功,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岁月流逝,两人感情愈发深厚,杨得志每次进京汇报工作,总不忘探望朱德。1976年,得知朱德病重住院,杨得志急忙处理事务赶往北京。朱德虽状况危急,但见到杨得志精神振奋,两人回忆革命岁月,畅谈心声。杨得志离开时,未曾料到竟是他们的诀别。 杨得志与朱德不仅是勇猛的将军,更是为民服务的典范。他们以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带领中国军队屡建奇功,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先辈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被一代代传承。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永铭人心,正是用血汗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幸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强联合!机速修携手皓景环保,打... 前言 2025 年 11 月 7 日,广东木宇科技机速修与广东皓景环保 PUR 热熔胶合作签约仪式在...
广州市政协书画院西域丝路写生作... 在金塔胡杨林写生 写生丝路之看得见与被看见 ◎谢春玲 序 龙应台这样定义文学的功能:“使看不见的东西...
11月11日惠丰钻石(9207... 证券之星消息,沪深交易所2025年11月11日公布的交易公开信息显示,惠丰钻石(920725)因当日...
宜昌市夷陵区萌潮金珠宝商行(个...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宜昌市夷陵区萌潮金珠宝商行(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杨万龙,注册资本2...
李云集 | 阅兵展国威 艺心颂... 【李云集题】 艺术家简介 李云集 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
柴寿武 | 水墨归真——中国当... 【序言】 文/王振德 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长河中,水墨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东方美学的深邃与悠远。“...
地表最难乒乓球赛!全运会卫冕冠... 全运会果然是“地表最难乒乓球赛”。 11月11日,又一个“冷门”差点出现了,女子单打1/16决赛中,...
铸牢共同体·大爱满天山 | 新... 11月8日,新疆残疾人特殊艺术展演下基层活动暨乌鲁木齐市“铸牢共同体·艺彩映米东”残疾人文艺汇演在米...
原创 朱... 朱由检如果没有自杀,且与李自成达成和议,明朝是否有复兴的可能? 朱由检是明朝的第十六任皇帝,尽管...